虽然成不了票房黑马,但这部土味小成本值得鼓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3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60
导读

几个月前的First电影节上,《平原上的夏洛克》获得了“最佳电影文本”奖,大约就等同于最佳编剧,当时夕阳老师在西宁,第一时间看了,还采访到导演徐磊。 我没觉得里面哪一步是超过普通人能力范围的,即使是找投资…

几个月前的First电影节上,《平原上的夏洛克》获得了“最佳电影文本”奖,大约就等同于最佳编剧,当时夕阳老师在西宁,第一时间看了,还采访到导演徐磊。First影节就这点好,大家都是素人,没架子,逮谁跟谁聊。

昨天去录《迷影圆桌派》,我问夕阳你觉得片子如何?他说你别报太高预期,就还挺不错的。

影展对观众与创作者的意义不同。观众就是单纯看片,而创作者关心的是能不能将作品推销出去,也就是俗称的“卖片”。

《平原上的夏洛克》被业内大公司“北京文化”看上,重新包装后顺利定档上映,这么一部“三无”电影,首日拿到7%的拍片,就说明发行方的强势。你看看海报设计就知道,比起最初的粗糙,这套做的吼漂亮,贴三张:

导演徐磊的经历挺励志,值得说说,我觉得他的成功,才是真正可以复制。

生于1982年,老家河北衡水(电影也在那儿拍的),父母都是农民,大学学的工商管理,毕业后北漂,找了家国企上班。

干了两年受不了了,辞职。去传媒大学上了个编导函授班,没有任何艺术专业基础,从摄影助理干起(就是打杂),一步步到可以掌镜拍婚庆了,然后就是接各种活,到拍小短片,帮人改剧本。

直到独立编剧,找到几十万资金,将处女作《平原上的夏洛克》拍出来,成了真正的导演。

一共大约花了10年时间。

我没觉得里面哪一步是超过普通人能力范围的,即使是找投资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你只要有个好剧本,再加上工作时自然形成的人脉,抓到一笔的概率不小,而且他只需要几十万,对于电影投资算毛毛雨。

最大的门槛在于,你愿意为自己的梦想,诚心诚意的苦熬10年么?如果能做到,没什么事难得住你。

《平原上的夏洛克》的灵感来自徐磊身边的真事,有个亲戚被车撞了,但他们没有报警,徐磊一问之下才知道,如果报警抓不到肇事者,就没法走医保了,当然也不能自认倒霉,私下发动群众找撞人者。

导演觉得这事儿很有些荒诞气息,于是将其写成剧本。现在大多编剧都盯着一二三线城市,其实广大的四到八线的小城镇有的是好素材。

比如近十年最好的犯罪片《心迷宫》,就是导演忻钰坤偶然听到的,“一口棺材换三家”这种奇事城里的编剧坐在明窗净几的书房里是不可能编出来的。

毛主席说的好: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编剧也要上山下乡,才能写出亲近土地的好故事。

本来徐磊是设计了父子去找肇事者,但一直找不到合适演员,索性删掉,换成了两位同村长大的发小老哥。

右边那位就是徐磊的父亲徐朝英,在电影中化名“超英”,左边的叫“占义”。

剧情单线明快,超英最近卖了一批牛,得了十多万块钱,就琢磨着重修老宅,于是叫各路朋友来帮忙,树河负责做饭,有天去镇上买食材,却被车撞了,车主逃逸,树河重伤,虽然手术成功,但要住ICU,每天的费用得上万。

超英报了警,并主动揽下了医药费,这样风险不小,因为事发地没有监控,如果找不到肇事者,这钱就得他出。超英的想法很质朴:朋友是因为帮我办事受的伤,要给个说法。

于是超英与占义就开始了土法破案,在黑板上分析各种可能性。

他们只是普通农民,没有夏洛克•福尔摩斯的脑子,最终还是选择去.....算卦。

通过一段监控视频,锁定了三辆车有嫌疑,两位老哥就利用排除法一个个找,从而形成故事主干。

虽然套着一个探案片的壳子,其实《平原上的夏洛克》没什么烧脑推理,锁定这三辆车甚至有点儿戏,岔路口那么多,怎么能通过一个点就做实呢?而且就算圈定了怀疑范围,也应该先告诉警察,他们查起来显然更方便。

而且最后到底是谁撞的也没交代太清楚,企业家后来去送钱时,似乎也开着辆白车。

这些点就不计较了,电影重点不在这儿。

《绿皮书》也是类似的双主角戏,观众知道结果肯定是和解,但大家还是看的津津有味,是因为过程的细节与调度到位,《平原上的夏洛克》也类似,不是在等待惊天反转,而是人物是否丰满有趣。

这就要说说表演的问题了,导演特别提到片中都是非专业演员,除了他亲爹,其他也都是远近不一的亲戚朋友,这样有好处,就是与环境充分融合,本乡人本土事,亲切度天然合格。

但缺陷也很大,在需要演技介入的时候给不上力,看得出都尽力了,但摄像机杵在那儿,能明显感到非专业演员的紧张,好多处都有迟滞感,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看见镜头就跟看见枪口似的,会下意识的绷紧,不松弛。

故事片里所谓的“质朴自然”,其实大多都是刻意“演”出来的,最成功的例子是本山大爷的《落叶归根》,他本身是千锤百炼的演员,在镜头下真是又专业又自然,这不是一句“他只是演了自己”可以概括,每个眼神、动作,都是过脑子的,所谓大巧若拙,你得首先在技术上非常“巧”,才能“若拙”。

之所以在First上拿了“最佳文本”,还在于演出不够过关,如果换套班子,我觉得这个故事会更精彩一些。

但我依然挺喜欢《平原上的夏洛克》,一些笑梗的安排别具风味,“憋痰”的那一场让我在影院里连喊卧槽,太恶趣味了....

也有高潮点,当超英知道误会了企业家,想把占义追回来时,横身跃马,音乐乍起,这段很有感觉。

但遗憾在于演员,超英应该表现的再戏剧化一点,现在太平静了。

结尾收的那一笔非常非常的精彩,超英把金鱼倒进防漏塑料布上,阳光下鱼儿们在空中游弋。

据说在原剧本中,男主是黑化的,但拍着拍着,徐磊说舍不得让老父亲变坏,就用诗意收笔,我觉得很好,如果是黑化,反而把荒诞又温馨的气氛毁了。

《平原上的夏洛克》最打动我的,是一种对于古老价值观念的珍视,英文片名叫Rebuilding(重建),我相信也带着这层意思。

总结一句话,就是儒家经常说的:人生在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朋友因帮自己而受伤,超英要给他个说法,这可以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也可以是重如泰山的承诺,他宁愿房子不建了,也要兑现承诺。

他无意中发现了企业家的桃色事件,本可以轻轻松松拿走十几万,解决财务危机,但超英没有。是我的一往无前,不是我的分文不取。

树河出院后,第一个念头是去看看自己的地,树荫下三人看到硕大的西瓜,在阳光里笑出了声,让人不禁深思,到底什么是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药行里有句老话: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超英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句古老箴言,仁义礼智信不光可以律己,还可以充满美感。

超英,这个名字既是导演父亲真名的谐音,并代表着某种态度。他个平凡质朴的中年男人,也是华北平原上的超级英雄。

不过《平原上的夏洛克》娱乐性并不是特别强,有些同学可能会不习惯,我猜很难像《无名之辈》那样成为大爆的票房黑马,大家根据我的介绍看口味购票吧。

明天去看《利刃出鞘》。

收工。

今天推个“草本足浴包”,别看包装土味,却是吉林敖东老国货,看甲A时代的老球迷肯定都知道这牌子。每大包30小包,折合每包不到2块钱,划算,冬天泡泡脚,舒筋活血,推荐,感兴趣的同学点下面卡片。

头一回觉得李安拍了部无聊的电影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