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说过:“我从人类的悲剧出发,建立我的喜剧体系。”也就是说最高级的喜剧是悲剧,这句话是对喜剧最经典的概括。
喜剧是最受欢迎的类型,无论你是什么肤色人种,什么文化背景,什么宗教信仰,什么教育背景,什么社会阶层,无一例外,都会喜欢喜剧。因为,人类的基因里都追求快乐;喜剧是最赚钱的类型,无论古今中外,创造最高票房的总是喜剧,即便是其他类型,如科幻片、动画片、玄幻片、爱情片,要创造高票房,都得沾上一些喜剧。
喜剧有哪些类型?
1.语言喜剧
就是突出表现为用语言的幽默与搞笑来获得喜剧效果的作品类型。语言喜剧是人物的台词语言本身很幽默,很调侃,嬉笑怒骂皆文章。语言喜剧的传统形式是相声(包括单口相声和现在流行的脱口秀),而相声就不是以讲故事为主,所以相声本身并不是十分重视情节。即便有情节,也是“夹叙夹议”,随意抽离情节。相声后来又发展到了相声剧,再后来就发展成了喜剧小品。
2.情景喜剧
“情景喜剧”,是指其喜剧效果并非来源于语言因素,而是通过营造特定的“喜剧性情景”来达成喜剧目的。所谓“情景”,事实上是让人物陷入一个夸张的困境。写剧本讲故事,都要给人物制造困境,这里所说的“喜剧的困境”,就是让一个人在极度夸张和“离间”的情况下遇到一个他几乎无法应对和摆脱的困境,或者说具有一种宿命感的困境。
比如:一个咄咄逼人老丈母娘,和一个直肠子不会撒谎的女婿放在一起,就是一个很好的“喜剧情景”,这个情景是人物关系造成的,这两个人物天生有冲突,互为困境。丈母娘会逼迫女婿做这做那,反过来女婿不会说假话总得罪丈母娘,这就给人一种喜剧的宿命感。再比如说一个人闯祸了,为弥补损失,去做更大的错事来弥补这个错,或者他不得不假装成为另外一个人去做一件事,假装的那个人一定不适合这个人,于是产生喜剧效果。
3.性格喜剧
性格喜剧通常也叫做人物喜剧。喜剧电影、笑话、幽默、网络段子、相声都能令人发笑,但要区别对待。说相声的人是有意识在逗观众笑,他自己很理性,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观众才会捧腹大笑。他就像手里掌握着一个笑的开关,打开观众就笑,关上观众就止住笑。这一点,作为影视作品的喜剧人物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到电影和电视剧里的主人公并不理性,他们本身并没有在逗你笑,而是他们的性格具有喜剧性。换句话说,性格喜剧,正是来源于这些有喜剧性格的人物设计。
4.结构喜剧
结构喜剧跟情景喜剧比较接近,都是通过一个结构型的框架,将极不协调的人和环境进行强烈对比,并形成人物的尴尬状态,从而表现出喜剧的效果。只不过,结构喜剧一般指整部电影的大故事结构和框架,情景喜剧偏重于设置某一个具体而微观的环境与人物的矛盾。比如,一个单元或一个场景的喜剧,可以是情景喜剧,而整部电影的结构都讨喜,就可以叫结构喜剧。《疯狂石头》整部片子都是写一群疯狂贪婪的人为了抢夺宝物,而引出很多误会与巧合,从而人物陷入尴尬与窘迫,让我们大笑不止。
5.动作喜剧
通过剧中人物的形体动作和表情让人发笑的喜剧。这种喜剧在当今依然是喜剧片中屡试不爽的喜剧技巧和元素,但作为一种单纯的喜剧类型作品的存在,已经很少了。这种动作搞笑,最早来源于马戏团或宫廷小丑,他们当中出丑,自己贬损自己,以博人一笑。在电影默片时代,最流行的就是动作喜剧。因为那时还没有发明录音机,所有的剧情推进和喜剧情景,都得靠演员的动作表演出来,不能用台词。
喜剧的本质是什么?
1.不协调
“不协调”是喜剧里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比如说一个正常青年人和中年人摔倒了,这没有什么,很正常。但是一个年轻漂亮的非常有范儿的明星走在大街上,忽然高跟儿鞋一崴摔倒了,那就可笑。比如在游泳池里一个人穿泳衣,或者在冬天里穿棉衣,这些都是协调的,不可笑。但你在游泳池里穿棉衣游泳,或者你只穿一个裤衩站在雪地里,就好笑。
2.卑微感和优越感
观众观看喜剧会发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拥有一种优越感。而观众所耻笑的剧中人物往往很卑微的。我刚才所说的喜剧主人公多是“野心勃勃的倒霉蛋”,倒霉蛋就是比我们大多数人境遇更糟糕,正处于困境中的人。
3.离间效果
戏剧史上有两个著名的理论学派,一个是前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另一个是以德国的布莱希特为代表的“离间派”(也叫“间离化”或“陌生化”)。前者的理论,是让观众被剧情带入,相信舞台上表演的东西都是真的;后者却让戏剧随时用一些方法提醒观众,让观众认为这不是真的,只是一场戏。举电视剧《男人帮》为例,孙红雷在剧中忽然会对着镜头说话(仿佛对着观众)说明剧情或评价剧中的人和事,这让观众随时会从剧情中抽离出来,提醒你这一切都是故事,都是假的。
4.夸张和极致
夸张就是最好的“离间效果”。夸张,就是把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拿来强化和强调,让这些特征得到放大和变形。最能解释夸张的,就是哈哈镜和漫画。在人物漫画里,特征被数倍地夸大,但我们依然觉得画中的人物和实际的人是同一个人,但画面却是变形和扭曲的,因此也是滑稽和可笑的。迪斯尼的动画片《猫和老鼠》大量用了夸张手法,老鼠把猫折磨得死去活来,非常好笑。黑色喜剧,死亡、医疗、受伤,本来很可怕,让人恐惧和反感,如果不夸张不极致,这些东西一点也笑不出来。
5.误会与巧合
误会和巧合也是离间的手段,在喜剧当中用得很多。巧合在正剧中我们提倡慎用,用多了,会影响真实性,成为观众的“槽点”。生活中不可能有那么多一而再,再而三的巧合。过多巧合破坏逻辑,缺乏逻辑性就没有真实感,没有合理性。观众怀疑这个作品的真实性,就不会被带入,不会被打动。但是在喜剧里却相反,所谓的“无巧不成书”,巧合的不真实感帮助观众造成了喜剧的“离间效果”,让人觉得这是戏,是假的,从而达到引人发笑的喜剧效果。
6.困境
什么叫陷入喜剧式困境?就是让一个人被迫担任他不能胜任的角色,或者被迫执行一件他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是“力不从心的困境”。比如《白宫奇缘》写了一个总统和一个女人谈恋爱,通常情况下,当观众仰视一个人的时候是很难笑起来的,所以我们要打压总统,让他不会谈恋爱,连打电话订花都不会,让他陷入喜剧式的困境,让他做不擅长的事,就是喜剧。
7.对比与反差
对比与反差在任何一个类型剧里都可以用,喜剧尤多。对比越强烈,反差越大,就越能具有喜剧性。
怎么才能让人物带有喜剧性格呢?
1.强化人物的欲望
他必须有强烈的梦想和动机,如果人物性格中的欲望不强烈,很难写成喜剧。
2.扩大人物的缺陷
人物必须是不完美,甚至有严重缺陷的。就是他的欲望和梦想和他的能力特质既不协调,有很大的反差。比如,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三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只是现实原因,加上自身缺陷,无法完成自己的梦想。周星弛的《喜剧之王》中男主角尹天仇就有一个明星梦,他自信慢慢,却四处碰壁,经常处在极度窘迫和失败的境地。
写喜剧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喜剧不是讲笑话
喜剧不是编段子,喜剧不是讲相声。虽然喜剧的规律是一致的,但喜剧片要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必须是可笑的,但人物又不能去故意逗乐子。作为喜剧人物,他在剧情和故事中特定的情景下也许是可悲的,但是对于观众来讲是可笑的。
2.喜剧人物不等于耍贫嘴
我们看过太多的所谓喜剧剧本,剧中人物是个“大忽悠”,不靠谱,满嘴跑火车,这样的人看似可笑,但却不是典型的喜剧人物。我们更多是鄙视他,不是笑他。相反王宝强和徐峥塑造的形象,既可笑,还可爱。
3.喜剧不要写的太满
一个爆笑喜剧几分钟一个笑点,但也不是越多越好。笑多了也会笑疲劳。有时候需要一定的克制和节奏感,就是要留白。
4.喜剧要有品
虽然喜剧是大众艺术,需要通俗,但能低俗。喜剧要杜绝低俗、恶俗、烂俗,就是要坚决抵制拿低级趣味的东西来取笑,拿让人恶心的东西来取笑。喜剧要有真善美,要含蓄,要有一些高尚的东西。
5.网络段子不等于喜剧
很多喜剧剧本满足于堆砌网络段子,甚至把网络段子写成单元故事,这很不高明。网络段子拼凑在一块,往往是碎片化的,是分裂的,缺乏逻辑的关联和人物的命运,所以不能堆砌和罗列段子,不能生搬硬套。
6.喜剧煽情要适度
喜剧需要温暖和感动,这一点我们从卓别林创作的小人物身上可以感受到善良和善意,例如他帮助一个盲女。但喜剧的煽情要适可而止,要有所收敛,不能过分刻意,以免显得做作。
7.误会的撕破要及时
误会是喜剧很重要的一个技巧和元素,误会的揭穿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太早,会显得仓促,也没有利用够,浪费了;太晚会让人感觉拖沓和做作,小题大作。
8.夸张需要接地气
夸张到极致才能有喜剧效果,但是夸张之后要找到生活的依据,而且要贴切,这个比较难,就是既夸张又贴切,找到生活的细节去支撑夸张。喜剧有三难——难写、难拍、难演。正因为如此,许多艺术大师也出在喜剧领域,例如伟大的卓别林。对于许多从事艺术的耕耘者,对喜剧是心存一个敬畏之心的,他们对喜剧是顶礼膜拜的。这也正是喜剧的魅力之一。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爆款创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