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稿”13年,这部作品为啥获茅盾文学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3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59
导读

叙谈会上,多位校友和嘉宾回忆了与李洱相交相知的经历,祝贺李洱获奖并表达对他的期许和祝福。 与会嘉宾认为,《应物兄》历时13年成书终于获奖,这不仅是对李洱本人的激励,也是对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培养、师大中…

“气质卓然、一骑绝尘”,这是茅盾文学奖评委张莉在11月16日叙谈会上对长篇小说《应物兄》的评价,她说,这部作品深具先锋性、文学性和探索性,是当代作家回应文学传统的典范作品。

2019年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级校友李洱凭借长篇小说《应物兄》,与梁晓声等另外四位作家一起荣获这一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

李洱(左)向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代表赠送作品《应物兄》

“十三年潜心写作,酝酿出一部标志着一代作家知识主体与技术手段的超越之作。‘应物兄’!这个似真似假的名字,这个也真诚也虚伪的人物,串连起三十多年来知识分子群体活色生香的生活经历,勾勒出他们的精神轨迹,并最终构成了一幅浩瀚的时代星图。”收获文学排行榜颁奖词如此评价李洱的长篇小说《应物兄》。这部长达84万多字的小说,一出版就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关注。

11月16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北京校友联谊会主办的“文脉相承、应物创新——祝贺李洱校友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叙谈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作协、教育部和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剖析《应物兄》的成功之路。

十月文学院副院长、校友吕约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到今天,要对传统文学进行必要的回溯和反思。她认为《应物兄》代表了东方智慧的现代化表达,创作手法古今中西融合,也秉承了自施蛰存先生以来的华师大一批有杰出成就的老先生的传统。旅美作家陈九赞扬《应物兄》的贡献在于超脱了个人经验的描写,对一个伟大的时代做出了回答。

正如组委会给予《应物兄》的授奖词所说:“《应物兄》庞杂、繁复、渊博,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生活与知识、经验与思想、理性与抒情、严肃与欢闹相激荡的独创性小说景观,显示了力图以新的叙事语法把握浩瀚现实的探索精神。李洱对知识者精神状况的省察,体现着深切的家国情怀,最终指向对中国优秀文明传统的认同和礼敬,指向高贵真醇的君子之风。”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表达了对李洱获奖的祝贺,祝愿他在未来的文学创作道路上取得更大成绩。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回顾了《应物兄》的出版以及获奖过程,称赞《应物兄》“各种典故信手拈来,给读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阅读视角”。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校友张柠称《应物兄》着眼于处理文化经验,赞扬李洱“一直活跃在小说创作的最前沿,是最爱读书、最有想法的中国作家之一”。

在李洱本人看来,《应物兄》是他试图准确写下自己所经历、所见到的人和事,以解决时代困惑的尝试,“究竟写得如何,我相信时间会给出一个公正的评价。”李洱深情回忆与徐中玉等先生的师生情谊,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赋予他那一代作家的使命感。他说,“华东师大给了我文化的童年。当年我走进华东师大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我已经走入了一个辉煌的文学时代。”

叙谈会上,多位校友和嘉宾回忆了与李洱相交相知的经历,祝贺李洱获奖并表达对他的期许和祝福。未能赶赴现场的中文系83级同学纷纷发来视频祝贺李洱获奖。

与会嘉宾认为,《应物兄》历时13年成书终于获奖,这不仅是对李洱本人的激励,也是对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培养、师大中文系承接文脉的肯定。据介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自1980年代以来,几代学人各领风骚,在学术界赢得声誉,并培养了大批文学创作人才,涌现出以戴厚英、赵丽宏、王小鹰、宋琳、格非、李洱等为代表的“华东师大作家群”,为华东师大赢得了文坛美誉和社会影响。2000年以来,许佳、苏德等一批新生代作家在青年作家中独树一帜,形成了“华东师大新生代作家群”现象。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代表学校向李洱获奖致以热烈的祝贺,称“校友的每一次获奖,都是对学校优质办学的莫大鼓励”。他从一名读者、一名哲学研究者的角度高度评价《应物兄》对当代知识分子群体精神层面的关怀。中文系党委书记王庆华回顾了自徐中玉先生1980年代执掌中文系时形成的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对创作作品不断鼓励的传统,称作家群是毕业校友中对社会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格非和李洱两位校友连续荣膺茅奖,打破了国内学术界“中文系不适合培养作家”的论断。副系主任文贵良谈到,李洱不忘母校深情、积极回馈母校,带动中文系的文学创作。

最后,李洱分别向学校、中文系、校图书馆和档案馆、校友总会以及北京校友联谊会赠送了获奖作品《应物兄》。书法家、中文系80级校友金侬代表北京校友联谊会向李洱赠送了“应物通变,虚己守常”的书法作品。

点击上图查看:

《应物兄》是李洱最新长篇小说,获2018《收获》文学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当代》杂志2018年度最佳长篇小说,以及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一部《应物兄》,李洱整整写了十三年。李洱借鉴经史子集的叙述方式,记叙了形形色色的当代人,尤其是知识者的言谈和举止。所有人,我们的父兄和姐妹,他们的命运都围绕着主人公应物兄的生活而呈现。应物兄身上也由此积聚了那么多的灰尘和光芒,那么多的失败和希望。

本书各篇章撷取首句的二三字作为标题,尔后或叙或议、或赞或讽,或歌或哭,从容自若地展开。各篇章之间又互相勾连,不断被重新组合,产生出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与意义。它植根于传统,实现的却是新的诗学建构。《应物兄》的出现,标志着一代作家知识主体与技术手段的超越。李洱启动了对历史和知识的合理想象,并将之妥帖地落实到每个叙事环节。于是那么多的人物、知识、言谈、细节,都化为一个纷纭变幻的时代的形象,令人难以忘怀。小说最终构成了一幅浩瀚的时代星图,日月之行出于其中,星汉灿烂出于其里。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本书中发现自己。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新的文学建构方式,新的文学道德,由此诞生。

对于汉语长篇小说艺术而言,《应物兄》已经悄然挪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地图的坐标。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