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偷窥历史
2018年底,万科董事长郁亮的一句"活下去",刺痛着无数创业者的心。
外部形势不容乐观,不少企业纷纷寻求过冬,很多企业传出裁员等消息。一些初创企业则在寒冬中难以为继,没能看到照常升起的太阳。
但我们也发现越是严峻的环境下,有些企业越是坚挺,特别是那些经历过风雨的"巨头"企业。那么,巨头企业成长的背后是否有秘诀?
01 向内求解
但凡行至今日的诸多大企业,谁又没经历过"活下去"的刺痛?即便是巨头华为,任正非也依旧"怕死",甚至于有很多"华为危亡"的论调出自其口。最近一次如2017年8月,任正非在华为内部讲话时直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华为大限快到了。"
任正非说的是实话,但这句话恰也暗含了华为能成长为巨头的关键要素。即危机意识和转型意识。今天的中国,风云变幻只在一瞬间,河东河西的年限事实上早已从三十年变为三年。
一家企业能在多变的时代中"活下去"、活得久,必须踩准时代节拍并经历转型阵痛。
这一点,并非秘诀。但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
华为,今天以手机名震中外。但在2002年前,华为其实并不生产手机,而是做B2B的运营商业务,且日子过得极其滋润。公司在转型做手机前,内部意见大相径庭,矛盾重重。
然而,时势从来不会给你重来的机会。2002年底,任正非在一次看似漫不经心的会议上,决定拿出10亿,成立华为终端公司,正式进军手机产业。正是那一刻的转型,才铸就了今日华为敢于PK苹果的辉煌。
2011年,阿里经历了风雨之年。当时,阿里将淘宝分拆为三家独立的公司:C2C的淘宝网、B2C的淘宝商城(后改名为天猫)和电商搜索引擎一淘。正是这一年,阿里迎来B2C的全面转型,关键性人物张勇开始展露头角。
后来,张勇继续带领淘宝实现从PC端到移动端的转型。其难度之大,被阿里内部人形容为"在高速上将汽车引擎换成波音747飞机引擎"。但正是这完美的两次跳跃,让阿里成为中国电商带头大哥,也让张勇成为了阿里的CEO。
张近东执掌帅印下的苏宁亦是如此。
初创期的十年里,苏宁经历了199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国家电消费进入普及阶段,市场规模迅速放大,但行业利润率却大幅下降。
张近东决定放弃一年5个多亿美金的批发业务,全面转型零售。彼时,大多数管理人员想不通,不愿放弃,张近东不得不在会议上放狠话,谁再说要搞批发就开掉谁。
类似的决定在又一个十年后上演,2008年,金融危机再次来袭,电商发展风起云涌,不少实体零售商感叹,互联网将颠覆整个行业。张近东十分果断,他认为互联网只是工具,但终将成为企业标配。随后,苏宁易购上线,苏宁开启了线上线下融合模式的探索。
事实证明,零售取代批发业务,接轨互联网用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正是这样的转型决策,才促成了苏宁今日的规模。
而这一切,无一不是在内外环境转变下而发生。张近东对此有一句总结语录:外界环境固然重要,但决定性因素还在于自身,要由内向外求解,很多不确定的事反而是确定的。
02 上战场要看"天时"
变局很关键,但也不意味着冒进。
张近东在斯坦福大学分享苏宁的成长路径时说,转型需谋定而后动,生存和发展是前提,创新太早会成为先烈,太迟会被时代抛弃,只有在恰当的时候发力,方能既不伤及本身,又能创新成功。"小轿车可以轻松转过的弯,对于火车来说,则需要早转、慢转,急了不行,那是要翻车的。"
这句话在苏宁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大船来讲,调头事实上并不容易。曾经,阿里、京东等电商势如破竹,快速掘进。市场上开始对苏宁一片唱衰,认为其转型之路摇摆、迟钝,甚至是慌张,并将苏宁形容成"笨"苏宁。
但对于一家传统零售企业而言,中途布局电商,自然不如那些电商起家的企业那般顺畅。
传统巨头企业转型,这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家乐福、沃尔玛等零售巨头的市场逐年萎缩,就是证明。
苏宁转型成功的原因则在于,它并未拒绝顺应互联网趋势,而是结合自身发展、审时度势,选择了转型的最佳时机。
1999年,国内咨询公司便建议苏宁发展互联网。张近东当时认为,B2C还缺少四大条件:一是没"路"。网络覆盖、网络宽带不够;二是没"车"。大部分家庭没电脑,2007年才达临界点。三是"飙车的人太少",网购习惯没行程;四是缺乏"交通规则"。市场非常混乱,知假买假,不开票。
事实证明,即便是电商巨擘阿里,也是在2011年才全面启动B2C业务。
与此同时,张近东虽未让苏宁亲上电商战场,但其已开始布局,并在1999年、2000年连续拜访8848、新浪网。新浪首个电商商城便是苏宁承办的。
到了2008年,随着电脑的普及,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出现,苏宁正式立项B2C。2009年,张近东果断决定,上线苏宁易购。
转型互联网已过去10年,根据苏宁易购2018年年度报告,根据苏宁易购2018年年报显示,其线上平台商品交易规模超过2000亿元,同比增长64.45%。即便是经济寒冬到来的2018年,苏宁依旧逆势上扬。对张近东来说,他似乎早已抛开市场上嘈杂的声音,因为,时间才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