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抢起跑线?错,孩子会玩更重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3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373
导读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教授安东尼·佩列格里尼教授的一项研究发现,自由玩耍特别是孩子之间自由打闹的游戏,会从整体上提高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包括考试分数和与同龄人交往的能力。他开心地在原地蹦了起来,那种雀…

Photo by Abigail Keenan on Unsplash

简简周 / 文

1

我小时候生活在爸爸的单位大院,整个小区里,大人们都是同事、熟人,孩子们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

这给了我很多和同龄孩子自由玩耍的空间。

每到傍晚,刚吃过晚饭,小伙伴们就到楼下喊我的名字,我一边答应着,一边飞快地跑下楼去。现在想来,那真的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没有大人在旁边守着,我们每次都能玩得特别痛快,而且游戏的点子也从来没有枯竭过,有跳皮筋、抓石子、“打死救活”这样的传统游戏,还有很多自编剧本的玩法,比如,仙女大战老妖,等等。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还把过家家玩出了新高度,不仅创造出流通货币,还有各种职业身份,虽然没有明确地约定规则,但这个想象出来的世界运行得井井有条。那时候,我和我的伙伴们不过7、8岁。

相比之下,现在的孩子们确实少了很多这样自由玩耍的乐趣。

一方面是环境不允许,车多人杂的,谁也不放心让孩子自己一个人在外面瞎跑,另一方面,在多数成年人眼里,小孩子爱玩的这些游戏都是“不务正业”。

也不是不能玩,但要玩得有价值,比如,通过玩游戏能比别的小孩多学了几道数学题,或是多会了几个英语表达,否则就是在浪费时间、傻玩傻乐。

还有些父母是压根就不让孩子玩的。

我认识一位妈妈,孩子还没上幼儿园,她就开始为他安排各种各样的班了。

当其他同龄的小孩还在公园草地上打滚时,她家孩子已经开始在教室里学习ABC和各种数字概念了。

她的想法其实很多父母也都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如果孩子不是天才,那就笨鸟先飞,别人玩的时候,我们在学,等别人开始学的时候,我们就能够领先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

2

动物行为学家研究发现,越是聪明的物种,其幼崽越会频繁地相互打闹、玩追逐游戏。

因为玩游戏时,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东西,促进大脑皮质和海马体神经元的生长。

这是大脑中负责高级学习能力、记忆力和语言逻辑等复杂功能的区域。

在孩子玩游戏时,这些部分的脑区也会被激活。再直白点说就是,玩真的会让大脑变聪明。

说到这里,我很庆幸自己有一个能充分自由玩耍的童年,可以为我多储蓄一点智商。

儿童心理学家、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另一位巨人的皮亚杰也曾说,“儿童的工作就是玩。”

这里说的玩,是孩子本能和自发的活动。既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大人引导和安排的玩,也不是提前设定好一个目标,然后只是把游戏当作诱饵吸引孩子兴趣的玩法。

孩子天生就会玩。即便是只能躺在婴儿床上的小婴儿,也会本能地把自己的小手小脚当作玩具来啃咬着玩。

再长大一些的孩子会热衷于过家家,把他曾经经历过的或是观察到的生活经验呈现在游戏里。

只有经历过重大创伤、情况很严重的孩子,才会失去玩的本能。

当然,游戏的好处远远不止刺激大脑神经元发育、提高智商那么简单。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教授安东尼·佩列格里尼教授的一项研究发现,自由玩耍特别是孩子之间自由打闹的游戏,会从整体上提高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包括考试分数和与同龄人交往的能力。

在幼年时期缺乏和同龄人玩耍经验的孩子,在进入学校后也很容易出现社交困难的问题。因为他们没有在游戏中试错和演练的机会,也不懂得在人际交往中把握进退的分寸。

所以,让孩子自由地游戏,远比我们想象中重要得多。

3

有一次,我在公园里看见两个孩子在花坛边玩,他们的妈妈就在不远处坐着聊天,只是偶尔瞥一眼这边,看看孩子是否安全。

他们的游戏看起来很简单,就是从花坛台阶的这边跳到另一边。

大一点的那个孩子显然已经掌握了这个技能,熟练地来回跳跃,脸上写着自信和得意。

看上去小一点的孩子还有些胆怯,他小步挪到边缘,试探了几次都没敢起跳。后来,他干脆退到一边,专注地观察他的伙伴是如何做的。

又过了一会儿,他走过来,站在边缘,学着那个孩子的样子,试着原地跳了几跳。再过了一会儿,他突然抬起头,对着妈妈的方向喊了几声。

他妈妈应声走了过来,他要求妈妈站在旁边看着他跳,妈妈刚想要牵他的手,就被他迅速挣脱了,于是,妈妈很配合地只是站在旁边,静静看着他跳。

这时,小男孩一只脚往后退了一步,一个助跑,真的跳了过去。他开心地在原地蹦了起来,那种雀跃的神情,是“我做到了”的兴奋和自豪,他妈妈也很高兴地跟他击掌庆祝。

这一刻我心里暖暖的,同时也忍不住赞叹,这真是一位很棒的妈妈。

当孩子在游戏时,她淡定地给予了他自由和空间,孩子需要她时,她又第一时间来到孩子身边,以孩子想要的方式,给予他陪伴和鼓励。

她没有以“危险、不可以”来阻止孩子的探索,她相信自己能够保护好孩子,也相信孩子有对危险的基本感知。

于是,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游戏里,孩子有机会完成了一个从遇到挑战、寻找解决方案,到观察学习、尝试挑战,再到寻找心理支持、克服恐惧,最后成功达成的过程。

孩子不仅从游戏里收获了实实在在的自信,他在这一刻面对困难时的处理方法,也是他重要的生活经验,会刻在他大脑的神经回路中,成为他今后在应对生活中类似挑战时的重要心理资源。

这种场景在孩子的游戏中司空见惯,但很少会有大人能沉下心来看看孩子在游戏里都发生了些什么,所以,常常会粗暴地打断孩子的自由游戏,逼着他们去做一些“有用”的事情。

可是,如果孩子在该痛快玩耍的年纪,没有得到充分的机会,在安全和自由的空间里探索和试错,那么,当他在真正面对现实中的困境时,也会束手无策。

很多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写作业拖延、厌恶甚至逃避学习,本质上几乎都是在逃避学习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而越是有机会自由玩耍的孩子,越有应对学习挑战的勇气和技巧。

4

“玩物丧志”,古训说,太贪玩的孩子将来是没出息的。

但现代心理学家和神经生物学家们的研究表明,只有自由玩耍才是儿童唯一重要的工作。如果真的“玩物丧志”,那一定是因为没有玩到点子上去。

比如,为孩子的游戏添加太多的功利目的,或是想要引导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安排去玩,而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探索和创造。

不是说绝对不能引导孩子玩一些安排好的游戏,而是同时也需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玩耍空间。

游戏,尤其是自由游戏,是儿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游戏是在以具体的形式和表达方式,展示孩子的内心世界。

当孩子把现实中难以处理的情景,转化为游戏时,他就能有更多的机会和更放松自由的空间去探索解决方案、蓄积心理力量。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游戏治疗之所以对孩子极其有效,也是因为游戏本身就是孩子自我表达的象征性语言。

2001年,美国发生了“911事件”,恐怖分子架着飞机撞向世贸大楼,亲眼目睹和经历这一切的成人和孩子都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成人都能够通过语言,不停地诉说自己的震惊和恐惧,但儿童几乎都不会提起这件事。他们表达的方式是,把积木搭成高楼,然后用飞机把楼撞塌,接着,救护车来了,一个一个的人被送往医院……

孩子通过游戏对外表达自己的内心,也通过游戏来完成内在的自我整合。

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孩子的游戏对他们的成长如此重要,而且通过跟随孩子的游戏能够读懂孩子、更好地抵达他们的内心,那么,还会有多少人在看到孩子玩“没有意义和价值”的游戏时就感到焦虑心烦呢?

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习知识和技能对于孩子来说,当然是重要的,但打造好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吸纳知识的内在容器,才是更关键的所在。

让孩子自由地玩吧,如果你愿意加入,就把自己定位成“跟班”,而不是“导游”。

要相信,孩子有足够的智慧,会带领你去到他真正需要的地方。

参考资料:

[1](美)安东尼·迪本德、劳伦斯·科恩 著,伍娜 译,《亲子打闹游戏的艺术》,中国人口出版社

[2](美)加利·兰德雷斯 著,雷秀雅、葛高飞 译,《游戏治疗》,重庆大学出版社

- 作 者 -

简简周

壹父母联合创始人

美国科恩博士亲授游戏力讲师、儿童游戏治疗师

亲子关系顾问、专栏作者

文章版权归壹父母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壹父母助理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