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福利待遇,很多人会想起北欧几个国家,最著名的说法是“从出生到死亡都由政府包揽”。但实际上,加勒比海有个国家的福利堪比北欧,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北欧还略胜一筹,也就是号称“黑人治国典范”的巴巴多斯。
巴巴多斯这个名字来源于葡萄牙语,本意是加勒比土著有蓄胡子的习俗,但实际最早原住民却是阿拉瓦克人(美洲印第安人分支),大约在公元4世纪时登陆巴巴多斯岛并驻留生活,12世纪后才被善于海战的南美加勒比人占领。
在目前找到的确凿证据中,尚未确定是哪个欧洲国家最先到达巴巴多斯,先后有西班牙、葡萄牙、巴西以及阿根廷等国对巴巴多斯宣示过主权。但最后还是以“拳头”大小来决定,非英语居民全部被英国海军驱逐,从此归属英国。
当时的英国对殖民地的同化手段可谓是层出不穷,通过免费船票和物资补给等方式,以及10英镑就能购买2-4公顷土地的优惠,在短短60年中就吸引了3.2万英格兰移民,而当时的巴巴多斯总人口也才4万多,土著与加勒比人几乎没有土地。
总面积才439平方公里的巴巴多斯,在如此随意分配土地的情况下,很快就出现了争议。为了拿到更多土地,农场主们纷纷购买黑人奴隶或引进劳工,1650年崇尚武力的查理一世国王任内,甚至准许把战俘卖到巴巴多斯当仆人。
英国人在巴巴多斯实行最严苛的奴隶制,巅峰期有1.5万白人和5万多个黑人奴隶,除种植甘蔗外,奴隶们还要负责捕鱼等海上作业。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影响了整个美洲大陆,尤其是传入弗吉尼亚州后被当成美国奴隶制的模板。
18-19世纪期间,因这项过于严苛的奴隶制而引发的奴隶反抗就有数十次,但全部都被英国海军镇压,规模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816年,共有2000多名奴隶死于冲突中,导致奴隶们发起宁死也要逃离巴巴多斯的倡议,人口流失十分严重。
都说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起废除奴隶制的国家(1865年),但实际上,英国早在1834年就废除了巴巴多斯的奴隶制,转为白人控制土地、黑人为其工作的付费劳工制。当然,白人农场主付给黑人的收入只能满足温饱所需。
转折点发生在19世纪,先是超强飓风横扫巴巴多斯主岛,导致4000人死亡;后又有荷兰水手带来霍乱致死2万多人,这两场灾难让英国政府不得不重新衡量巴巴多斯的投资价值,最终准许先自治后独立,条件是必须留在英联邦内。
巴巴多斯在独立初期过的并不好,常年飓风和不断撤离的白人农场主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最穷时连农作物种子都买不起。俗话说穷则生变,巴巴多斯不得不寻求农业以外的出路,效仿美国在关岛实行免税制的做法,才逐步走出困境。
与美国“由政府控制免税商品”不同的是,巴巴多斯大胆改良,将免税与金融挂钩,实行全民免税机制,简单而言就是“不看投资者国籍身份,只要在巴巴多斯投资,从投资者到员工一律免税,同时可获得与本国国民同等的福利”。这也是巴巴多斯物价一直排在加勒比海最低的主要原因。
当时的巴巴多斯只有15万人口,却欠下了50多亿美元的外债,如果以当时的GDP计算,全民不吃不喝也要2年才能还完这笔钱。但巴巴多斯政府仍然大手笔的施行高福利政策,不仅医疗教育全免,就连出生和死亡都有政府补助。
为了区别北欧式医疗(免费却排队难),巴巴多斯政府从欧盟借贷7亿欧元增设医疗设施和诊所,如今每3000人就有一个公立诊所,每2万人拥有一座公立小型医院,虽说大型医院只有一座,但配备员工和医疗设施足以满足需要。
教育投入也很大,先在海岸线预留最佳位置,逐步向内圈地修建度假式学校和生活区,同时从欧美高薪引入师资,再免费开放给世界各地的有钱人和顶尖学子,不收学费还按月给学生补贴。但对于不缺钱的贵族学生而言,随便几天的消费都能补回这笔投资,说服家族对巴巴多斯进行投资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巴巴多斯旅游业的发展策略也堪称“史诗级巨作”,原本就比圣卢西亚和格林纳达起步晚,又因飓风频繁以致各大邮轮不愿开通航线,巴巴多斯为此对外宣布:“免费开放港口和航线,若邮轮运载本岛所需物资可半价进行补给。”
从邮轮公司角度来看,虽说免费给巴巴多斯运送指定物资,却能免除邮轮航线和停泊费,并且在食物补给时还可以半价,绝对是利益最大方,更何况停哪里不是停呢?所以,巴巴多斯只用一年时间就抢走加勒比海一半的邮轮航线,巅峰期邮轮游客达5万人/月。
为了留住高端游客,巴巴多斯引导国民开设民族风餐厅和民宿,把黑人、土著、加勒比海、欧式等风俗特点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巴巴多斯新文化”后对游客展示,很快就吸引了大量游客专程前来度假,从此成为加勒比海奢侈度假地。
巴巴多斯刷新了很多人对黑人治国较为负面的看法,如今人均年收入接近2万美元,福利待遇方面甚至比北欧国家还好。2017年被欧盟列入免税黑名单之后,巴巴多斯才被迫象征性收取个税,因此被称为“最靠谱的黑人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巴巴多斯已经成为加勒比海文化节和狂欢节的最大举办地,从早期一年一度变成现在的一年举办三次,每次持续长达一个月,仍被游客吐槽“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