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大光明匾额后隐藏的皇位传承_说说清朝秘密立储制度的来龙去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3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68
导读

在讲秘密立储制度之前,我们先来讲一下以预立太子为代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由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经过多年的摸索、创新、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皇位继承制最终完成了改革和创新。于是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乾…

关于秘密立储制度,大家或许有些陌生,但如果说起清宫剧中一个常见的桥段:清朝某一个老皇帝死后,由大臣们共同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面拿出传位诏书,宣布继任皇帝,大家就比较熟悉了。实际上,这种皇位的传承方式,就是我今天文章要说的秘密立储制度。以下我来给大家讲一下清朝秘密立储制度的来龙去脉,以及这种制度和预立太子制度的差异性及优劣性。

嫡长子继承制度与预立太子

在讲秘密立储制度之前,我们先来讲一下以预立太子为代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所谓嫡长子继承制,实际上是始于商朝、在西周初年正式确立的“宗法制”的一项最基本原则,其内容概括来说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也就是说,皇位(王位)的继承人,要由嫡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来继承,而不是看儿子们的才能品德,如果没有嫡子,则在庶子中选择年龄最大的作为继承人。概括来说就是选择继承人先看出身,再看年龄。

而我国古代预立太子通常都是参考以上的规则,选择储君人选,昭告天下。储君(太子)作为一种特殊的“君”而存在,在相应的礼仪制度上,要高于一般皇子,但要低于现任皇帝。

通过选择太子的规则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制度的优点很明显,就是继承人的顺序、人选十分明确,能有效避免内乱;而缺点则是,由于不考虑继承人的才能品德,因此出现昏君、暴君的概率会增大。比如我们熟悉的商纣王,就是这么被确立的: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法力争,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就这样,纣王这个著名的暴君被选为了王位继承人,并顺利登基。

秘密立储制度的建立过程

然后我们再来看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有两个阶段,一个是政策的创新,一个是制度的创新。由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经过多年的摸索、创新、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皇位继承制最终完成了改革和创新。

政策创新阶段

我们都知道,康熙帝生前曾预立过太子胤礽,只是胤礽自己不太争气,两度被废终于没能继任为大清皇帝。康熙帝有感于诸子对储位的虎视眈眈,群臣纷纷站队谋求拥立之功,为了避免大清在他身后陷入内乱,以及重大的内耗,康熙在第二次废太子后,明确表示自己有生之年不再立太子了。这也就是秘密立储在政策上的一次大胆创新。

在这之后,雍正皇帝的继位由于疑云重重,我们说不清究竟是秘密立储这一政策奏效了,康熙真的留有遗诏传位雍正,还是政策失败了,雍正谋朝篡位以非正常途径登基。因此,秘密立储的第一次皇位顺利交接是乾隆的登基,所以在这之前都只能算政策上的创新,但没有真正形成制度。

制度创新阶段

秘密立储真正形成制度,实现了制度创新是在乾隆朝。本来乾隆在执政初期是对秘密立储制度持抵制态度的,乾隆在政治上很多地方都和雍正反着来,他更喜欢效法康熙。认为雍正建立的秘密建储制度只是一种“酌权剂之道,非谓后世子孙皆当奉此以为法则也。”因此他虽然即位之初秘密立富察皇后所生的嫡子永琏为太子,但永琏夭折后随即公布密诏,并追封永琏为“端慧皇太子”,之后又曾想立富察皇后所生的皇七子永琮为太子,可惜永琮也夭折了。可以说乾隆决心恢复嫡长子继承制,想立富察皇后所生嫡子为太子的想法,朝野皆知,秘密立储的政策基本上是个摆设了。

只可惜,两个嫡子都没活下来,而富察皇后在乾隆十三年的时候也薨逝了。之后的继后辉发那拉氏和乾隆并没有富察皇后和他那样的伉俪情深,后面甚至剪掉头发自绝于乾隆(满人习俗忌讳女人剪发),被乾隆“不废而废”打入冷宫,因此辉发那拉氏所生的永璂、永璟都没有被立为太子。而乾隆也在辉发那拉氏死后不再立皇后,这时候的乾隆应该是已经想到了父皇雍正的秘密立储。于是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对秘密立储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至此确立为清朝的立储制度,从而完成了从政策到制度创新的过渡。

秘密立储制度的本质和优缺点

秘密立储制度它是在封建社会晚期诞生的,从本质角度讲,它依然是沿袭王朝最高权力由子孙后代继承皇位,还是统治国家的工具,和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没有本质的区别。秘密立储制度,实际上就是对皇位传承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在延续王朝统治的基础上,将常规打破,建储使用的是新的方式和规则,在实际当中被成功的落实。可以说,秘密立储制度的出现,对我国古代建储制度而言,是一大改革和创新。

秘密立储制度的优点有三:

  • 冲破嫡长子继承制的束缚,储君择贤而立,避免一些虽然身份尊贵但昏庸无能之人登上皇位。
  • 避免了朝臣投靠太子,形成党派,结党乱政的缺陷,有利于朝局稳定。
  • 避免了皇权与储权之间的矛盾,减少了父子相疑甚至相残的惨剧发生。

当然了,秘密立储制度也有着自身的不足:

  • 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 皇储身份不是公开性的,和其他皇子相比,在教育、参政等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使得皇储培养等方面造成一定的限制等。

秘密立储制度的消亡

1840年后,中国逐渐的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作为清朝最高统治者,所拥有的决策权也只是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秘密立储制度也画上了句号。1862年至1908年,自同治元年至光绪三十四年,慈禧掌握清朝大权,历经四十七年。

实际上,即使慈禧继续施行秘密立储制度,也并不能对历史造成改变,因为最高权力始终在她手中,在此期间,慈禧懿旨确立嗣君,使得皇位和皇权的传承长期分离。由于她是清朝实际的掌控人,因此立不立储,是否秘密都是无关大局的事情了。

我不编造故事,我只是历史的搬运工。关注我的ID:大黄扯点历史,不断更新原创文章,期待与你交流。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