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很早就借贾宝玉之口,说出了封建时代男权社会的第一句贬低男人抬高女人的一句话: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这句话,应该能让一部分男人自惭形秽了,这还只是有自知之明的一部分男人。
通部《红楼梦》里,从小姐到丫鬟,好女孩儿多的是,可是好男孩儿,的的确确没有几个。无论是贾家的男人,还是书里写到的其他豪门贵族的男人,或者其他的贩夫走卒、管家奴才,似乎,在这个男性作者写作的整本书里,都找不到几个可靠的好男人。
三百年前是这样,三百年后也是这样。这种情况,在过年过节就频繁相亲或行走在去相亲路上的姑娘们身上,尤其如此。
正巧,《红楼梦》里,也有这么一个差不多是相亲、定亲的故事。
柳湘莲,一个萍踪浪迹的落魄子弟,是贾宝玉、贾琏、薛蟠等人共同的朋友。尤三姐,贾琏偷娶的二房尤二姐的亲妹妹,同时也是贾琏的堂兄贾珍的太太尤氏的同父异母的小妹。
这二人,五年前,本来是有一面之缘的。
二姐儿笑道:"五年前,我们老娘家做生日……他家请了一起玩戏的人,也都是好人家子弟。里头有个装小生的,叫做柳湘莲。如今要是他才嫁。"
后来,在贾琏和尤二姐结亲之后,因尤二姐想着为妹子的终身之事作定夺,而尤三姐心中已经择定了柳湘莲,机缘巧合,贾琏在路途中碰到柳湘莲和薛蟠,于是正好和柳湘莲说了这样一门亲事。
(贾琏)因又说道:"方才说给柳二弟提亲,我正有一门好亲事,堪配二弟。"……湘莲道:"我本有愿,定要一个绝色的女子。如今既是贵昆仲高谊,顾不得许多了,任凭定夺,我无不从命。"
看到这里,也许大家都以为柳湘莲是个爽快人。实则不然。
古代定亲,比较重视定礼。贾琏虽说是个好色之徒,但是为小姨子办事说媒,还是非常尽职尽责的。
贾琏笑道:"等柳二弟一见,便知我这内娣的品貌,是古今有一无二的了。"湘莲听了大喜,说:"既如此说,等弟探过姑母,不过一月内,就进京的,那时再定,如何?"贾琏笑道:"你我一言为定。只是我信不过二弟,你是萍踪浪迹,倘然去了不来,岂不误了人家一辈子的大事?须得留一个定礼。"湘莲道:"大丈夫岂有失信之理?小弟素系寒贫,况且在客中,那里能有定礼?"……贾琏道:"也不用金银珠宝,……不过带去取信耳。"湘莲道:"既如此说,弟无别物,囊中还有一把'鸳鸯剑',……二哥就请拿去为定……"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来,柳湘莲娶妻,在乎的是容貌,他只要一个“绝色”的美女。而且此人个性看似豪爽,也知道做人不应该失信,最终却在已经下了定礼的婚姻大事上失信,可见其人为人做事比较鲁莽,有失忖度,不爱三思,不计后果。
柳湘莲后来为了娶亲一事进京,见了宝玉之后,突然对尤三姐生起了疑心,也对这门亲事有了悔意:
宝玉笑道:"……果然是个古今绝色,堪配你之为人。"湘莲道:"……我自己疑惑起来,后悔不该留下这剑作定。所以后来想起你来,可以细细问了底里才好。"宝玉道:"……如何既许了定礼又疑惑起来?你原说只要一个绝色的。如今既得了个绝色的,便罢了,何必再疑?"湘莲道:"你既不知他来历,如何又知是绝色?"宝玉道:"他是珍大嫂子的继母带来的两位妹子。我在那里和他们混了一个月?……"湘莲听了,跌脚道:"这事不好!断乎做不得。"
尤三姐的行为,虽说确实曾经失足或者接近于失足,但她有她的为难和苦处,而且她强就强在是个知错能改、说到做到的人。当她决定嫁给柳湘莲的时候,就真的“非礼不闻、非礼不视”了。
只见三姐走来说道:"……你只放心,我们不是那心口两样的人,说什么是什么。若有了姓柳的来,我便嫁他……若一百年不来,我自己修行去了。"说着将头上一根玉簪拔下来,磕作两段,说:"一句不真,就合这簪子一样!"
在这之后,柳湘莲就去找了贾琏,要回了定礼,退了亲事。尤三姐得知柳湘莲退亲,便在送回定礼鸳鸯剑的同时自尽了。
由此可见,尤三姐虽然在品行上是有一定的污点的,却也有着可贵的决心和改过的毅力。可柳湘莲呢?
他对于自己的婚姻大事,本来是想着要一个绝色美人,也没见他提其他要求。但是当他得知了尤三姐的来历之后,疑心起了尤三姐的贞操,便要退回定礼了。这门亲事,本来二人确实是很般配的,按理说郎才女貌,且门第家世、个性习惯等方面都是非常匹配的,却最终一个自尽,一个遁入空门。
尤三姐本是烈女,也在死后奉警幻仙姑之命前往太虚幻境了。可惜的是,她心中的意中人柳湘莲,徒有其表,心口不一,不大配得上尤三姐,也辜负了尤三姐的等他五年的苦心。可见,女孩子们,在确定自己终身大事的时候,一定要三思而行、谨慎行事啊。在此基础上,一定要记得努力让自己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