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听任冲动与欲望行事,毫无疑问,只会自取灭亡。
——题记
都说冲动是魔鬼,你可曾因为一时冲动犯过错?面对生活需要更多的是理智而不是冲动,人一旦冲动,总会面临惩罚。然而一位江西男子因为一时冲动竟然杀害女儿9岁的同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2019年5月9日,江西省上饶市第五小学的何丽(化名)下午放学后告诉父亲王建(化名)受到同学刘明(化名)的欺负。于是王建便在三(1)班微信群带有唯一的唯一的语气反映此事。随后,班主任汪老师、刘明的父亲都对此事积极表态。同时刘明的父亲又添加了何丽母亲何女士的微信进行沟通。然当班主任汪老师与何女士沟通得知王建脾气不好,就电话告知刘明的父母先不要与王建沟通,自己会调换位置处理好此事。
冲动绝不是真正英雄的性格,悲剧还是发生了。
5月10日7:40刘明的父亲把刘明送到学校后便骑共享单车去上班。7:50至9时许,刘某的父亲与何女士微信沟通表示此事已经在处理中,刘明向何丽道歉,汪老师会调换位置。
8:22左右,王建送何丽到学校门口,由于在学校门口没有等到刘明的家长,其十分气愤。尽管妻子何女士告知王建事情已经解决,让女儿去上学的情况下,他依旧坚持送何丽回家。途中,王建买了一把屠宰刀。
9:12左右,王建持刀来到学校。首先来到三年级老师的办公室发现妻子何女士和汪老师正在交流,却未见到刘明的家长,他可谓气急败坏,冲进三(1)班教室,对着已经被调换座位、单独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上课的刘明胸腹部、背臀部、四肢等部位连续捅刺十几刀,随后又将倒在地上的刘同学柃出教室摔在走廊上。
随后刘明经过到场医生检查发现已无生命体征。在得知汪老师等人报警后,王建坐在校园操场的台阶上,公安民警到场后,将其控制。
冲动真的是魔鬼。一个父亲保护女儿的心情纯属人之常情,但保护不是“以暴制暴”、不是血腥的杀戮。面对一个只有9岁的男孩,是如何痛下杀手的?面对冲动总会有惩罚,王建一审被判死刑。以后谁来保护你可爱的女儿?谁接送她上学?如果有一天语文老师要求写一篇题为《一封写给爸爸的信》,而何丽只能是《一封写给天堂里的爸爸的信》。别的孩子上大学时,都是爸爸妈妈送,而何丽只能是妈妈一个。还有你还会缺席她的婚礼,不,不仅仅是婚礼,而是缺席她的余生。
一怒之下踢石头,痛得不仅仅是自己的脚趾头。
王建的一时冲动破碎了两个家庭,冲动有多可怕?同学之间有些矛盾很正常,通过和学校、班主任、对方家长沟通一定会改善的。何必一时冲动做出那样的举动?只会害己害人。还记得张扣扣吗?张扣扣因为23年前亲眼目睹了自己母亲被邻居殴打致死,23年后的除夕夜他亲手杀害领居王氏三父子,最后他被执行死刑。
处理一些事情时,不妨理智一些、多一些思考,一定会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那么到底是什么制造了这样的悲剧?我们该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
1.王建的冲动,冲动,绝不是真正英雄的性格。一个父亲保护女儿的心情谁都能理解,可一定有比杀戮更好的方式。
2.刘同学的家庭教育。一个男孩欺负女孩,这绝对是家庭教育的一大缺失。
3.校园安全教育的缺失。当一个“残暴”家长冲进教室行凶的时候,第一时间没有得到阻止,真的很可悲。所以建议学校以及相关部门注重校园安全教育,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民警驻校或者学校保安定期培训并加大训练,学校绝不能要“摆设”保安。再者学校应该设立校医室,招聘有实力的医生。如果在出事后第一时间医生进行抢救,也许会挽留刘同学的生命。
朋友,你苦苦担忧的最终也没有那么糟糕,再者社会也没有你想的那么残酷。如果你心怀阳光,到处都是阳光。遇事冷静一些、理智一些,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