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徐悲鸿任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当时他的作品已盛名远播,价格不菲。不过徐悲鸿为人淡泊名利,一般不轻易卖画,结果徐悲鸿画作的价格节节攀升,引得一些不法之徒动了心思。任仲年就是其中一位。
任仲年虽年仅19岁,却练就了一手模仿当代名画的绝技,不论山水、人物、花鸟,均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并以此牟取暴利。一些好心人曾劝他不要行此剽窃之道,他却一意孤行,徐悲鸿遂一纸诉状将他告上了法庭。
令徐悲鸿啼笑皆非的是,官司一直打到省高等法院第五分院,法庭竟然宣告任仲年无罪。一是民国法学界对知识产权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没有任何相关的法律规定;另一方面,任仲年的父亲多方活动,打通了法院的“关节”。因此,徐悲鸿败诉也在预料之中了。
更具戏剧性的是,居然有不少人同情任仲年,认为其如此年轻,画技如此了得,堪称青年才俊,还建议徐悲鸿干脆收任仲年为徒弟,以成人之美。
造假者任仲年在法庭上,也振振有词地狡辩道:“画上署名悲鸿,难道就不许我叫任悲鸿吗?”一下子“你也悲鸿,我也悲鸿”成为当时的流行语。
任仲年虽然逃过了官司,但毕竟心中有鬼,从此不敢在南京再造假画,而悄悄跑到其他地方去了。
有趣,有料,有深度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