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想买昂贵玩具,爸爸看完价格“抢占先机”,儿子_我太难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34
导读

在家长坐视孩子闹腾的过程中,会无形中破坏二者之间的关系,孩子不会考虑家长的用意,他们只知道爹妈很奇怪,这会让孩子对家长产生一种距离感,觉得对方并不关心自己。 研究显示,在那种“冷处理教育模式”下长大的孩…

文/贝贝豆(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大家在逛商场的时候肯定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玩具店门口,一个哭天抢地的小屁孩赖在地上,不愿意跟随父母离开,嚷嚷着要买玩具,甚至为此不惜满地打滚。

无理取闹是孩子的通病,他们心里很清楚,自己越是闹腾,家长越容易屈服,这是一种战术。

对此,不少父母表示束手无策,要是坐视孩子乱来,专家早就说过那样危害极大,可一味地满足他们,也不是长远之计,感觉无论是“管还是不管”,都不正确。

前段时间日本一个亲子教育类节目的视频火了,面对孩子渴望购买昂贵玩具的眼神,爸爸灵机一动,想出奇招,一下子就把儿子镇住了。

爸爸中川带着儿子琳太郎去玩具店,原本是想给他买玩具的,可孩子却选择了一个价格远远超出他承受极限的玩具,看着孩子期待的眼神,爸爸知道,今天这事情要是处理不好,肯定不能安然走出这家店。

没等孩子反应过来,他直接往地上一躺,表示买不起。

琳太郎明显被爸爸的行为惊呆了,愣了好几秒,好不容易缓过神来,试图拉起爸爸,却遭到激烈反抗:“不要嘛,不想起来!”

碰上这么一位“奇葩”父亲,直接抢占先机率先撒泼,反将儿子一军,相信不管哪个孩子都会由衷地感慨一句:我太难了!

主流解决办法的危害,家长别害了孩子

随着90后这一辈成为家长,越来越多的新型教育思维开始被人们所接受,就比如针对孩子买玩具问题,现在最流行的解决措施是:无视。

家长:你闹归你闹,我就站在旁边看,什么时候消停了,什么时候起来说话,在这之前,什么都别想谈。

从网友的反馈来看,效果确实好,但它的危害却不容忽视:

1、破坏亲子关系

在家长坐视孩子闹腾的过程中,会无形中破坏二者之间的关系,孩子不会考虑家长的用意,他们只知道爹妈很奇怪,这会让孩子对家长产生一种距离感,觉得对方并不关心自己。

古语有云“破镜重圆,难比登天”,情感上的裂痕一旦产生,后期想要去修复,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心理比较敏感的孩子,也许会把这件事情记一辈子。

2、让孩子性格产生扭曲

研究显示,在那种“冷处理教育模式”下长大的孩子,虽然更加独立、冷静、有主见,但他们的内心布满伤痕,一旦外界压力超过临界点,他们就会崩溃,做出平日里大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包括而不限于攻击别人,伤害自己,充满破坏欲等等。

为了让孩子听话,却毁了他们的一生,孰是孰非,家长得多掂量掂量。

3、造成心理创伤

家长漠视、冷漠的态度,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非常大的心理阴影,有些人能很快忘记,可剩下的那些人也许一辈子都活在阴影下。

一旦孩子对父母产生恐惧感,在今后的日子里,家长或许能得到一个“乖乖娃”,但当他们长大成人之后,需要大人操心的事情反而变得更多。

孩子胡闹的本质,是守序意识的匮乏

不难发现,那些喜欢打滚逼迫父母就范的孩子,平日里都很有“个人想法”,也可以说是“无法无天”,明显缺乏“守序意识”。

约束他们行为的唯一准则是“喜不喜欢”,只要喜欢,家长就应该满足,至于打滚、喊叫、胡闹等行为,只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次要手段。如果大笑能达到效果,他们也会照做,说白了,就是思维上出现了偏差。

家长一味地就事论事,教育孩子想要东西不能这样,纯粹是在白费功夫,根源抓不住,换一个东西来,孩子依旧是这个表现。

最好的办法是在平日规范孩子的行为,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每周几整理房间,弄不好就不许吃饭,说过的话必须达成,不然就得接受惩罚等等,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变得守规矩。

教育孩子需要的是耐心与科学,对别人适用,不代表对自家孩子也适用,父母一定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微调,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大家觉得应该如何处理才有效?分享你的观点一起讨论吧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