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叫张成功的男人决定去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029
导读

更年轻的时候,他是无情的,也以自己的无情为傲。 后来的很多深夜,他感觉不到内心的悸动:我是人吗? 可如果你长大了,就会明白,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故乡+几个家庭+几十个朋友+几百个老师+几千种际遇…

《两只老虎》的评价,挺两极分化的。

有人说它不符情理,不知道说了什么。有人说它讲透了成年人的挣扎。

我今天特地去看了一下,觉得挺好的。完成度不错,关键是,它说的东西我都懂。

不喜欢的观众,大概还是因为乱七八糟的事碰得少,失去的也不多,总之,被生活蹂躏得还不够。

可到我这个份儿上,就会明白,生活啊,就是《两只老虎》里的那个艹蛋的样子。

穷的,个个和余凯旋差不多。幼时被人打,长大了女朋友跟人跑,绑个人还得帮人跑腿到破产。

富的呢,和张成功也没差。有钱,但身边没有一个真心人。

婚?肯定早离了。

喜欢的女人?早弄丢了。

而最好的朋友,往往也因为误解,或者因为自己的辜负,再也不往来了。

老家多年没有回去了,父母早逝,你不想提,也不敢提。

看前方,空空茫茫。

看退路,一无所有。

这就是见鬼的成年人生活。

这种生活你经历过么?你没有。所以你不懂张成功。

咱们扒开来说《两只老虎》。

在我看来,这个电影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张成功。看懂了张成功,你就看懂了电影。

他是所有成年人的偶像,也是所有成年人投射的无奈。

在外人看来,他是名流,首富,上过财富杂志的封面。

这样的人,呼风唤雨,四通八达,钱多到能普度众生,每个悲催的大人,都希望能拥有他这样的资源。

但他决定去死。

因为他只有钱了。

孩子肯定不懂,为什么有钱,还要死。

但成年人知道。

人需要钱。但如果你的钱,不能帮你获得幸福,反而阻挡你获得爱,那就跟狗屁一样没用。

张成功呢,人如其名,很成功。但孤独。

——他和世界没有深度连接,和人没有深度互动。一切都为钱,和AI没有不同。

张成功也是57岁时,才明白这一点。

更年轻的时候,他是无情的,也以自己的无情为傲。他觉得这样才能赚钱。

他离开了青梅竹马的女孩。

放弃了等待他多年的女演员。

身家亿万的时候,同生共死的战友,向他借5000元治病,他不借,“我怕他还不上”,战友因此瞎了。

他把自己变得锋利无比,像一把武器,横冲直撞,所向披靡。

他什么人也不在乎。

甚至自己也不爱。

狠起来的时候,佛挡杀佛,魔挡杀魔。

他终于成功了。但他千疮百孔。每一个孔孔洞洞里,都是无法重头再来的黑色遗憾。

后来的很多深夜,他感觉不到内心的悸动:我是人吗?

余凯旋说:你可真不是人。

他像一具体面的僵尸,没有任何情感地,行走在名利场中央。他想到了死。

他的父亲,在故乡的山水中央,死于诗。

他,在物欲横流里,即将死于钱。

这是电影的基调。

也是成人世界里最悲怆的悖论。

——成功与爱,难以两全。

在这里插句题外话——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曾和团队小伙伴深聊过一次。

我说,2018年以前,我的人生词典里,只有拼,不信爱。只要数据,不信关系。

可从去年开始,我忽然发现,我是一个失败的人。

我说:对不起,我只看到事,没有看到你们。

我说:对不起,我应该更温暖一点儿的。

聊着聊着,忽然就哭了。

是啊,拼命去追逐的时候,没人规定,你要跟个灭绝师太一样。

真的搞成这个样子,会有报应的。

比如张成功,他在电影开头,走上自己用巨款投资的高楼楼顶,想跳下来,一了百了。

有意思的是,张成功就在这时被绑了。

绑他的人,叫余凯旋。

倘若要给余凯旋贴一个标签,一定是:绑匪。

可如果你长大了,就会明白,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故乡+几个家庭+几十个朋友+几百个老师+几千种际遇+N本书+N部电影+千万种情绪+亿万种心思的集合体。

绑匪,只是他的一闪念。

但这一闪念之后,余凯旋还有着太多故事。

他是一个被霸凌的孩子。整整半年,被人一边打,一边写诗和念诗。

他也是一个贫穷的男朋友。女友最终跟人跑了。

他简直就是你我的化身。

“能用钱解决的事,我一件也解决不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钱人。”

“不经历风雨,怎么迎接暴风雨。”

看看,说起来都丧气。

他的生活里,只剩下他的破句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也不要心急......

以及诗里的乐观:

要相信,欢乐的日子总会来临。

但张成功说:“你很天真。”这不是贬低的话。

因为天真——

他仍然热气腾腾。张成功已经凉了。

他爱着生活。张成功早就不爱了。

他还在努力。张成功站在财富的顶端,放眼一空,全是空空茫茫,万念俱灰。

于是,他们一个在挣扎。一个只想死。

很奇怪。

一个人的钱,能拯救另一个人于贫困之境。

一个人的“诗”,也能救赎另一个人于僵局。

他们因为一场交易而走近。

“你要多少钱?”张成功问。

“一百万。”

“太小看我了。两百万。”

成交!

但想要拿到这两百万,余凯旋必须帮张成功做三件事。

这三件事,件件指向张成功最深切的痛苦。

第一件,关于爱——逝去了的。

第二件,关于友情——被辜负了的。

第三件,关于亲情——死去的。

如果说他的生活是一个战场,和张成功并肩作战的爱情、友情、亲情,全都已横尸遍野。

后来,余凯旋找到女演员周原,问周原:“你对张成功,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看法?”

周原说:

“我开始以为,你是因为太爱自己,所以怀疑别人。后来我才发现,你连自己也不爱,所以你怀疑一切。”

这种人,心都裂了,没救了。

可能只有一些纯粹的、美的、柔软的、水质的、无条件的,才能将他重新滋养。

这在两性关系里,叫爱。

在心理学上,叫深度联结。

在文艺里,叫诗。

这是电影中的所有人的立身之本。

所以赵薇在困苦的日子里,靠诗一样的台词度日。

闫妮呆在小镇上,成为一个杂货店老板娘。

能抵抗生活的,也是这些东西。

她像《东邪西毒》里的三娘子一样,俯在窗前,用诗一样的语言怀念往昔。

而张成功的父亲,一生都在写诗。

后来诗稿被毁,他才走向自毁。

因为炽热的爱不在了。

诗是自在,是美,是务虚,是救赎,是阴沟上的天空,是英雄梦想,是远方,是雪,是尚未抵达的明天。

张成功的父亲是诗人。

余凯旋是0.01个诗人。

他们都有一个特质:不汲汲于钱财,不营营役役于物欲。(余凯旋后来放弃了到手的200万)

可普通如你我,被裹挟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中,几乎不可能不焦虑,不可能不拼。

我们只求,走得再远,也随时能回头。

而回头时,最重要的人,都在。

有一个恐怖故事是:

当地球上只剩你一人,你坐在屋子里,忽然,你听见敲门声。

为什么恐怖?

  • 因为你孤立无援。
  • 因为你的呼告、恐惧,都不被听见。

这是真正的绝望。

绝对孤独的生活,与这个也如出一辙。

心理学家说,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为了打破绝境,你只有主动出发。

张成功主动用200万元,去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说:对不起。

他告诉周原:对不起。

他告诉战友:对不起。

他回到10多年未回的家乡,借余凯旋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父亲。

他终于走了出来。

而一个真实的人,终将获得接纳。

当周原明白他的心意以后,说:我这一生,只爱过你一个人。

范伟在得知他前来以后,虽然眼睛瞎了,但通过小细节,已然猜出了他是谁。

他说:“眼睛瞎了也挺好的,我就看不见自己老去的样子......多吃点,还是那么瘦......”

张成功的眼泪,终于在多年以后落下来。

他不再是虚空。

他是被爱的。

在故事的结尾,那只童年的音乐盒重新转动,“不想长大”的人,在《两只老虎》民谣里重新出发。

这样的结局也是一种启示。

一个奴隶——金钱的、权力的、性的——是无法爱的。

爱,只属于自由之人。

当你走出恐惧,走出自我囚禁,变成人,才会与往昔和解。

同时与自己和解。

所以我说,这是一部穿着喜剧外衣的自省之诗。

它用荒诞的剧情,无厘头的表达,提出了一个锐利的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是加诸于身外的数据?

还是生命+生活本身?

倘若是前者,终将一生捕风。

倘若是后者,我们才能立于大地,被生活本身不断赐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