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翟晓洁
(德龄公主)
(一)明明不是皇家后裔,为何自称“公主”?
1930年1月3日,位于美国纽约福克斯影音新闻的录影棚里,录影师弗里德曼和录音师比特纳正在等待一位特殊的客人。
也就是这一天,在这间录影棚内,一条极具历史价值的视频即将诞生。
随着一阵清脆的脚步声,一位打扮颇有异域风味的华裔女子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她身着特色锦缎旗服,宽松的旗服上绣着硕大饱满的白色牡丹娇艳欲滴,脚上穿的是满洲贵族最钟爱的花盆底鞋,高耸的发髻上缀满了闪耀绚丽的珠宝流苏和手工绒花。在场的工作人员对她隆重的装扮纷纷投来异常惊艳的目光,她面露巧笑,落落大方地和大家用英文寒暄着。
那天,她手捧鲜花录了一段视频,镜头前她极力呼吁和平,希望中美之间加强沟通,更希冀全世界人民了解在苦难中挣扎奋进的中国。这段视频后来由二十一世纪福克斯公司捐赠给了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标题处赫然写着“德龄公主关于世界和平的演讲”。
德龄公主?熟知历史的人可能会纳闷了,当年德龄明明只是慈禧身边的一个翻译,她既非爱新觉罗皇室的血亲,其祖上也从不曾封王进爵,怎么在清朝灭亡18年后又自称为公主了呢?
时光涉水而过,疑问如波纹慢慢散开,往事成了尘封在记忆中的梦。好在,总有后来人站在历史高点,迎着记忆扑来的荡漾,回顾她平仄弯曲的人生,绵伸在心沥的尽头。
于是,满眼迷雾,才有了被拨开的时候。
(中间为慈禧太后)
(二)慈禧需要翻译,为何偏偏看中了她?
德龄,原名裕德龄,她的父亲裕庚为清朝外交官,母亲路易莎·皮尔森是个法国人。德龄1886年出生于湖北武昌,她的童年是在沙市度过的。1894年甲午战败之后,沙市成了通商口岸,逐渐发展成洋人混杂的重要港口,德龄小时候时常与洋人接触。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裕庚由一个专管沿江口岸城市洋务事宜的四品小官,升任为大清公使出使日本和巴黎。德龄9岁起便跟随父亲先后在东京和巴黎居住,多年的国外生活经历,让她精通多门外语,了解各国国情,具备了开阔的视野和渊博的学识。直到1903年,17岁的德龄才随父亲又回到了北京。
也是在这一年,屡屡被西方报刊丑化的慈禧开始重视对外交往,频频接见各国使节夫人,以图展示她的后威,满足虚荣心。使节夫人带来的外国翻译中文水平有限,交流起来很费劲,慈禧从庆亲王的口中得知裕庚的女儿通晓外文和西方礼仪,便下旨命德龄和妹妹容龄一同进宫做女官,担任她的贴身翻译。
德龄早就见识过日本和法国的先进发展理念,也渴望自己的祖国能够一扫颓势。初入宫时,她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天真劲头,怀揣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宏大抱负,期盼为振兴家国尽绵薄之力。
(左边为裕庚)
“听说太后有意思要留我们在宫中,若真是这样,我们可以有个机会劝劝太后,并且帮助她把中国的政治来一番革新。想到这里,我觉得非常兴奋。我发誓尽我的力使中国成为一个前进富强的国家。”伴着渐渐泛亮的晨曦,她走进那座宏伟的宫殿,映入眼帘的是关于未来的美好憧憬。
初次见面,慈禧精致奢华的装扮给德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太后的凤冠上缀满珠宝,中间是一只玉凤,两旁饰着各种珠花,另有一串珠络挂在凤冠的左边。太后的黄绣袍上绣满了大朵大朵的牡丹,上面是一件网状披肩,披肩用3500粒鸟卵大小的珍珠串成,每颗珍珠的大小、颜色都一样,又圆又光,披肩的边上也都是珠络。”而慈禧对德龄身上的洋装也特别感兴趣,她说在宫中没有机会看到这样的装束,希望德龄姐妹以后常穿这样的衣服,德龄还发觉慈禧特别喜欢路易十五的高跟鞋。
德龄入宫第一天,慈禧接见俄国大使夫人时特意带上她做翻译。事后,慈禧拉着她的手高兴地说:“以前从来没有人翻译的像你今天这样,我虽然不懂外语,但我看得出你讲的很流利,有时外国女子会自己带翻译来,但我实在听不懂他们的中国话,我很喜欢你,这一辈子就留在我身边吧,将来我自然替你找一个好夫婿……”在德龄面前,一向威严冷酷的慈禧变得和蔼慈祥,自庚子事变后,她的眉头许久不曾展开过,德龄的出现,犹如朝阳一般,带给紫禁城一些丰溢的生息,给了她难得的开怀和温暖。
(德龄四兄妹与父亲裕庚)
(三)外国人生病吃药片,药片是什么?
一直以来,慈禧对西方的了解十分片面,对外来的事物既排斥又好奇。德龄入宫后,慈禧把对洋人的不解一股脑儿地抛给她:
“我听说洋人生病了吃药片,药片是什么?”
“我还听说洋人生病了要开刀,其实这根本没必要,中国的草药完全可以治愈他们!”
“外国的传教士是不是总是拐骗中国的小孩,把他们的眼睛挖出来做药?”
……
每每遇到这些啼笑皆非的问题,见识广博的德龄总是耐心地回答解释。不仅如此,在她的影响下,慈禧渐渐接受并喜欢上了摄影,还让德龄的哥哥裕勋龄做起了自己的御用摄影师。
第一次拍照时,慈禧让太监站在镜头前,自己跑到相机后面看取景镜:“奇怪,为什么你的头在下面,你现在是头站着还是脚站着?”德龄连忙解释,等照好之后,人就不颠倒了。慈禧觉得相机这个西洋玩意儿巧得很,把玩了许久。后来,她坐上轿子,命轿夫抬着,拍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从此,慈禧对拍照上了瘾,她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留下了数百张姿态情境各异的照片。
(德龄与慈禧在颐和园赏雪)
1903年的冬天,颐和园被皑皑白雪覆盖,俨然一片清丽茫茫的冰雪世界,慈禧带着后宫妃嫔、命妇观赏雪景,留下了一张大合照,照片上,隆裕皇后站在最左侧,德龄却紧挨着正中间的慈禧,两人看上去特别的亲近。德龄在宫中的两年里,因为她的善良乖巧,和慈禧建立了一种亲同母女的惬意情缘。
1904年10月,慈禧趁着自己七十大寿临近,特意赐给德龄一个“寿”字,写寿字是慈禧的爱好,可她的字向来只给立了功的王公大臣,少有给后宫妃嫔的,更别说是宫女了,可见她对德龄的喜欢非同一般。
就在举办七十寿辰的“万寿节”当天,慈禧破格封赏德龄、容龄为郡主。那年冬天,北京早早下起了鹅毛大雪,她让德龄姐妹陪着共赏颐和园,德龄亲昵地挽着慈禧,拍下了她们的最后一张合影。照片中的慈禧依旧是端肃的模样,德龄却面泛浅笑,偌大的颐和园如素如墓,落尽浮华。少女的脸上淡笑如花,和老妇衰然沉闷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德龄公主)
(四)德龄和光绪很熟吗?
德龄入宫,除了做慈禧的翻译,还做过光绪帝的英文老师。
刚入宫时,德龄就对光绪特别的留意。“他额头宽广、鼻梁高挺、眼睛乌亮、嘴唇宽厚、牙齿洁白,身高约五英尺七英寸,虽然看上去非常瘦弱,但表现颇为坚毅。太后介绍完,他略带羞涩地和我们握了握手,我们面前的他永远微笑着,但我发现他似乎有着重重心事。”
那时,光绪经历了珍妃之死,自己又常年被囚禁,完全失掉了人生自由和政治实权。早朝时,德龄站在慈禧身后偷偷窥视,发觉光绪在朝堂之上就像个摆设,有时慈禧也征询他的意见,他只是迎合,言辞木讷。只有在德龄教授英文时,他才会表现出一丝激情和活气。“他屡次告诉我他对于自己国家的抱负,他希望中国幸福,他爱他的百姓,逢到饥荒水旱的时候,他几乎愿意牺牲一切来救助他们,我可以看得出他对这些事情是如何的关切。”
8年前,得知《马关条约》签订的当晚,光绪躲进书房,把以前从不离手的传统治国经书全都付之一炬,悲愤之下他决心向西方学习,除弊革新,挽救大清。他看着慈禧的脸色毅然改革变法,然而变法从实施到结束仅历时103天。最终,六君子被斩首,康梁被通缉,维新派官员被罢免,绝望之余,他已不知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还将迎接怎样的风雨。
( 光绪皇帝的珍妃 )
珍妃被慈禧下令沉井之后,他活得行尸走肉一般,无心也无力再与这个顽固的世界做任何反抗,直到德龄的出现,仿似给他的人生带来了一点光亮。“我每天早晨碰见光绪皇帝,他常常趁我空的时候问我些英文字。我很惊奇他知道的字这样多。我觉得他非常有趣,两眼奕奕有神,他单独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就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了。他会大笑,会开玩笑,但一见到太后,就变得严肃、忧郁。”
和德龄熟络之后,光绪请求她劝慈禧推行新政,光绪述说理想时,阳光呈网状在他英俊白皙的脸上跳跃着,看上去有一种坚强的凉意,他的理想与德龄的抱负契合,德龄很爽快地答应了,她决定迎难而上,劝说慈禧学习西方,挽救垂垂老朽的大清。然而,正当她准备向慈禧提议,却被慈禧冷酷无情的一面吓退了。
一天早晨,德龄到慈禧寝宫请安,她发觉太后因为背疼心情不好,恰逢梳头的太监病倒了,只得另一个太监顶替,慈禧最忌讳自己掉头发,平日负责梳头的太监很机灵,总把慈禧脱落的头发偷偷地藏到袖子里,今天的太监是个老实人,他刚梳了两下看到慈禧掉发便惊慌起来,慈禧从镜子里看到他失措的神情,猜到是怎么回事,故意问道:“有头发掉下来吗?”小太监老实回答:“是。”慈禧怒斥道:“给我把它放回头上去粘牢!”太监立马吓哭了,跪在地上捣蒜似的不停磕头,慈禧还是不依不饶,命人把他打得血肉模糊,那样恐怖的场景把德龄吓坏了,她从来都没见过这么血腥的画面。
(慈禧太后)
慈禧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责罚下人,比如饭菜不好吃责罚厨子,宫女拿错袜子要被扇耳光。有一次因为心情不好,还故意找德龄的茬,说德龄的头发没有梳好,其实德龄的装扮和往常没什么不同。
德龄伴慈禧左右,除了做日常翻译,还要每天口译英文报纸和简讯给慈禧听。一次,有一条新闻引起了德龄的注意,新闻大意是说,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已从巴达维亚到达新加坡。德龄故意把这条新闻读了出来,想试探一下慈禧的反应,不料慈禧听后大惊,并愤怒地告诉德龄:“康有为是中国的祸首,自打皇帝认识了他就天天想着维新……康有为是个无耻的叛徒,甚至想囚禁我……”
看着慈禧怒气冲冲的样子,德龄初入宫时满腔的热血被彻底击碎,她知道自己眼前这个顽固自我的太后已经不可能再接受新政改革如此激进的举措,怏怏王朝必将不可逆转地走向衰败和灭亡。
失掉了劝谏的决心和勇气,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终会辜负光绪的期望了。
(德龄公主)
(五)她为什么没再返回宫中?
怀着绝望的心情,1905年3月德龄在接到父亲病危的电报后,立马决定离开北京前往上海,临别时,慈禧和光绪前去送行,慈禧因为不舍在她转身时嚎啕大哭,光绪只是强忍住泪水,用英文向她道别。
挥手自兹去,怀着落落心事,离去的德龄空有一身疲惫,只得庆幸自己还能从乱局的漩涡中泅身而出,而光绪只得被裹挟进历史的洪流,注定终身被困于黄金的牢笼里,做定了时代的牺牲品。
父亲裕庚于1905年12月逝世,德龄以“百日孝”为由从此没有再回宫。她在上海认识了美国驻沪副领事撒迪厄斯·怀特,他们一见钟情,1907年5月在上海完婚后,德龄随夫去了美国。
一年后,她得到了光绪与慈禧的死讯。又过了三年,大清覆灭,中国帝制终结。
山川风物皆文史,悠悠生死别经年。
那年离宫,慈禧还叮嘱她早些回来,谁料人生处处布满驿站,一挥手便是永别。那个曾傲然一世、翻云覆雨的大清实际统治者,注定要和她所引领的王朝一起,风化为石雕般的历史了。
(德龄公主)
逝者已远,生者仍要砥砺前行。
流年和淡月在她的心埂低吟浅唱,往事总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里淡入淡出。为纪念那段日日守候慈禧身边的特殊时光,自1911年起,德龄先后用英文写作出版了《清宫二年记》、《清末政局回忆录》、《御苑兰馨记》、《瀛台泣血记》、《御香缥缈录》等反映晚清宫廷生活的作品,一时间风靡海内外。尤其她的第一本回忆录《清宫二年记》反响强烈,一版再版,成为畅销书,大学者辜鸿铭为其撰写书评,大加赞赏。
笔尖迟迟语,素笺细细说。德龄对宫中生活的描述事无巨细,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清宫生活珍贵的史料,也让外国人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当时的中国。
“德龄公主”这个名称,是第一位译述她作品的外国翻译所铸下的,他只是草草地将“princess”译为“公主”,却不知道中文的公主和郡主在英文里是同一个词,德龄发现后也懒得较真,干脆将错就错。从此,“德龄公主”的名号算是叫响了。
(穿着欧洲晚礼服的德龄公主)
德龄搬到美国洛杉矶后,虽然远离祖国的怀抱,但一直心系国难。她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公益集资上。为了帮助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她费尽周折四处发表演说,可令她难过的是,西方民众并不了解中国发生的一切。为了让世界注意到中国,1930年,德龄接受了美国福克斯影音新闻的采访。拍摄当天,她特意穿上慈禧赐赠的旗服和珠宝,煞费苦心地以中国公主的身份出镜。镜头前,她极力呼吁和平,由于她特殊的身份,和在西方难得一见的异域华服,视频一经发布,瞬间成为了西方各界人士议论的焦点,大家讨论着她的奇丽风情,讨论着受难中的中国。
1935年秋,德龄曾最后一次回国探亲,当时中国正遭遇巨变,她回国这一年,冀东22个县沦陷,北平学生举行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看到顽强奋战、不愿屈服的中国民众,德龄冷却的热血被重燃,她知道自己报国的机会来了。1938年,宋庆龄在香港创建了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医疗救济和儿童保健工作,德龄通过各种渠道向海外华侨和国际社会宣传中国抗战的情况,募集资金和药品,这些物资被运回国后,通过宋庆龄的精心安排被送往抗日根据地。直至去世,德龄一直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强盛殚精竭虑。
(《德龄公主》剧照)
(六)为什么德龄会孤身一人客死异国?
1944年11月22日,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州伯克利的卡尔顿酒店前,发生了一起惨烈的车祸,一个亚裔女子被一辆疾驰而来的货车撞倒,当场不治身亡,鲜血斑驳的现场书本纸张散落了一地。
这个被撞倒的女子,便是德龄。
当时她正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汉语老师,这天早上她像往常一样抱着一摞课件,正准备前往学校教室,心中反复预习着即将授课的内容,然而谁也没想到,突如其来的灾难瞬间降临在了她的身上。
事后,警方联系不到德龄的家人,在她居住的酒店里也遍寻不到她丈夫的任何物品。经过多方打听询问,大家才得知,德龄有过一个儿子小赛迪斯,因肺炎医治无效而亡,孩子死后,丈夫很快就移情别恋,离开了她。直到德龄去世前,她已经孤身在酒店住了两年。悲喜交集永远定格在过去,最终,善良的德龄并未得到幸福的结局。
故事的开头总是喜剧,故事的结尾总是悲剧,原来悲剧的人生总要以喜剧的方式呈现。
(《德龄公主》剧照)
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德龄常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起自己在宫中那两年的生活,她饱含深情地回首过往,那段经历沧桑的记忆一直在她脑海里清晰浮现。德龄的大半生都在为祖国的振兴富强默默努力着,而最终,她却在荒凉无人的山顶上体会到了跋涉后的空虚。
繁华落尽,一身憔悴。人海漂泊,天地苍旷。
岁月是无情的萤火,在离开时总不忘带走寂寞的灵魂。德龄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
是不是年轻嬉笑太盛,所以年迈后才要尝遍辛酸认真。回看她短暂的一生,顺境太暖,逆境太凉。然而,顺境也好,逆境也罢,说到底,人生就是一场对种种困难无止无休的斗争,一场以寡敌众的战斗。后来人除了唏嘘,已再无可叹。
人世几回伤心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笔落至此,我抬头发觉窗外夜幕已至。黑暗中,历史和人终于混沌一片。
(《德龄公主》剧照)
【作者简介】翟晓洁,湖北荆州人,武汉大学新闻系硕士研究生。曾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负责采编工作,发表散文、小说、诗歌等一百多万字。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