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谱写了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一页,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不到3.7平方公里的两座高地上,总共投入作战兵力达11万多,将一场营连规模的战斗打成了战役。这场战役中,十五军毙伤并俘虏敌人25498人,成为志愿军一战歼敌人数最多的野战军。
有人说:"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十五军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其中四十五师上甘岭一战伤亡5681人,是过去5年战争伤亡人数的近3倍,全师27个步兵连有16个连队两次打光重建,第一三四团八连三次打光重建,连队干部伤亡65%以上,排级干部伤亡89%,班长伤亡则达到了100%。
林彪曾说:"上甘岭是肉磨子!"而韩国编写的战史也毫不避讳地承认:"当面之敌中共第十五军防御意志坚定,因而三角高地战况始终没有进展,反而足以使敌人为打成漂亮仗而自豪"。
毫无疑问,上甘岭战役也自此成为中国军人作战史上的一座高峰,为中国真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顶起了一片天。在牺牲的志愿军烈士中,有五位烈士的英雄壮举为上甘岭战役赢得了转机,他们在夺取联军堡垒后留下了五个字,让联军无不胆寒。
10月14日,美军以强大的炮火轰击向597.9和537.7两座高地发起进攻,经过整整7昼夜的反复争夺,美军占领了上甘岭全部表面阵地,将进攻597.9高地的任务由美七师移交给韩二师,并对美军其他部队的任务进行调整,准备组织更大规模兵力,向上甘岭阵地进攻。
志愿军十五军防御部队,因伤亡巨大无法阻止有效反击,按志司命令全部退守坑道,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坑道抵御作战。只有坚守坑道,死死拖住敌人,才能为最后的胜利赢得时间、创造条件!
由于敌人严密的活力封锁和疯狂的炮火轰击,坚守坑道的部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考验:粮食、水、医药,甚至空气都极度缺乏。从后方到前沿坑道只有几百米上千米,然而中间有敌人的几层炮火拦阻线和步兵火力控制网,越是靠近坑道,遭敌杀伤越大。
十五军连续补充向坑道的部队几乎消耗殆尽,四十五师师团两级机关连勤务人员都增派至坑道,但连一筐苹果、一个萝卜都很难送进坑道。
在战局最为艰难的时刻,10月25日,号称"王疯子"的猛将王近山向秦基伟打电话:"现在有两个方案,一是打,二是撤。"接起电话的秦基伟内心翻江倒海,久久难以平复,他后来回忆说:"王近山同志是二野的一员战将,以战斗作风勇猛、敢打硬仗狠仗恶仗而著称,但在上甘岭严酷的形势面前,这位硬将军也有点踌躇了,给了两个方案让我选择,实际上是逼我下决心"。
最终,秦基伟痛下决心坚守坑道继续战斗,就在前一天夜里,他亲自下令让十五军军部警卫连96人补充到597.9高地1号坑道,编入八连序列进行战斗。
十五军自组建以来,先后作战几百次,还从来没有用过军部警卫连,但这次是迫不得已。然而,从后方到坑道1500米的死亡地带给了警卫连巨大的杀伤,连队干部几乎全部牺牲,最终只有一名叫张纪平的副排长带着24名战士冲进了1号坑道。
警卫连指导员王鲁曾是秦基伟的警卫员,在一次敌机轰炸中,救过秦基伟的命。秦基伟得知军部警卫连的惨重伤亡后,脸色阴沉了许多天,当即派人去寻找牺牲的警卫连指导员王鲁的遗体,但烈士遗体早已被炮火炸得粉碎。
10月25日这天,联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再次向两座高地发起猛烈攻击,联军攻击部队黑压压朝597.9高地压过来。正在坑道部队准备迎战时,联军进攻部队第二梯队瞬间乱了阵型,有一支志愿军部队突入敌后,打了敌人一个猝不及防。
十五军四十五师师长崔建功连忙询问,并要求给这支作战分队记特等功。但环问一圈,无人知道这支敌后奇兵是哪个单位,由何人带领指挥,各阵地也没有向敌后派出作战小分队,于是这个堡垒阵地被标注为"无名阵地"。而597.9高地上的志愿军官兵却一览无余:炮火硝烟之中,有五名志愿军战士在美军一个堡垒之间来回穿梭,利用堡垒、弹坑等有利地形顽强地进行抵抗,连续打退了联军的多次班排规模的进攻。
战斗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后,看着进攻的第一梯队后方遭遇攻击,第二梯队前进严重受阻,联军集结了一个连的兵力对这个堡垒进行进攻,他们急切的想拔掉这颗突然嵌入的"钉子"。五名战士也立即展开部署,两个人迂回至敌后,三人埋伏在堡垒和弹坑之中。
联军部队靠近堡垒时发现没有遇到抵抗,以为志愿军战士全部牺牲,喜出望外,一连人便直起腰来大摇大摆地向堡垒走来,不料瞬间被五名战士用手榴弹和转盘枪一扫而光。不甘心的联军再次集结了一个连向堡垒发起猛攻,在志愿军的炮火反击下,五名战士依旧牢牢地守着堡垒,打退了联军的多次攻击。
为了迅速联络这支敌后奇兵,崔建功命令师团两级都先后派出了通信员,但全部都牺牲在敌人的封锁线,继续增派联络人员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联军一方也意识到,如果不除去这个堡垒,他们只能面临更惨重的伤亡。
一天后,联军调动六架飞机掩护一个连的兵力向这个堡垒发动进攻,这个美国人自己修建的堡垒异常坚固,再猛烈的炮火一时间也无法摧毁。五名志愿军战士依托这个堡垒,同近百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从10月25日至28日,这支敌后奇兵孤军奋战四天四夜。这四天四夜,成为十五军上甘岭战役中极为重要的四天四夜。
10月28日,志愿军一名排长田丙辛带领两个班冲锋占领了这个堡垒,然而映入他们眼帘的是如雕塑一般的画面:这是一个美军的营级指挥所,没有敌人敢突破靠近这个堡垒,堡垒周围还有二十多具美军尸体没有搬运走。堡垒外静静地躺着三位烈士,一位躺在鸭绒睡袋里,遗体保存完好,应该是较早地牺牲而被其他战友安放在睡袋里,或是受重伤后被安置,最终渴死、饿死或被炮弹震死;一位烈士躺在被炸黑的土堆旁,身上的棉衣早已被炮火撕得粉碎,被子弹打穿的双手还紧紧攥着一颗手雷,战至最后一刻,他再无力气扔出这颗手雷;一位烈士遗体被炮弹炸至一旁,手指上尽是手榴弹线圈,周围美军尸体重叠堆放,或许他无力抵抗如此多的敌人进攻,只得选择与敌同归于尽。堡垒口,一位烈士伤痕累累,怀里抱着一根爆破筒,保持着准备冲向敌人同归于尽的姿势。第五位战士跪在堡垒的射击孔前,怒目圆睁盯着前方,手指还牢牢地扣着扳机。他并没有致命伤,大家以为他还活着,走近时却发现,他早已因缺水而渴死。而在堡垒坚固的墙壁上刻着五个震撼人心的字:中国人在此!
五位战士利用美军的堡垒、美军的武器迟滞了敌人的猛烈进攻,为十五军赢得了重要的四昼夜时间。在烈士的笔记本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吃的是美国饼干,用的是美国枪,打的是美国子弹,消灭的是美国豺狼"。
由于上甘岭的残酷战斗仍在进行,一时间无法运回五位烈士的遗体,战役结束时,烈士尸骨也早已被联军炮火炸碎,淹没在上甘岭上两尺多厚的灰土里。有学者根据五名战士的作战表现推测,他们极有可能是十五军军部警卫连的战士,他们在向坑道前进的过程中遭到敌人的炮火打击而与队伍失散,在美军强大的炮火下,上甘岭高地的地形地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五位烈士因为无法找到坑道口而转向敌后突击,在联军部队换防的间隙,趁虚占领了这个堡垒。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难以考证他们究竟来自哪个连队,叫什么名字。"上甘岭五壮士"留下的,只有"中国人在此"的强大震慑,令后来的联军深深胆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