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历史,总会发现一些惊人的巧合,譬如三国,在那些我们熟知的人物之间居然有命运重叠的部分,曹操与汉献帝刘协就是如此,他们同在公元181年生,同在公元234年死,前者的一生由于《三国演义》小说的广泛流传成为了人人皆知的故事,相比之下,后者的一生就鲜为人知了,人们对刘协的了解也大多停留在了那一句评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中了。而事实上,真实的刘协是另一番模样。
在人人皆道曹操善权谋,诸葛亮智多近妖的今天,刘协的聪慧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史书中对他那一句“天性慈爱,弱而神惠”的评价,也被人所忽略,可事实上,无论是小说还是正史,对于刘协的聪慧皆有记载。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里,刘协出场时年龄只有八岁,彼时他与汉少帝刘辩逃难遇董卓,十三岁的刘辩见到陇西铁骑,尚且吓得不能说话,可刘协却镇定自若,问答自如。在正史记载里,194年,关内大旱,长安百姓民不聊生,刘协以米豆熬粥的实验,发现官员私吞救济谷梁,最终严惩官员,让百姓得到救济,这一年,他十三岁,三年后,他被曹操迎到许昌,成为了傀儡皇帝。
刘协的帝王生涯是具有悲剧色彩的,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亡国之君中,他是个例外,有心力挽狂澜,却无力回天。东汉末年,汉室危机,看似是从黄巾之乱开始的,但事实上,黄巾之乱只是导火索,从黄巾之乱开始,汉室开始显示出王朝末年的种种乱象。而这背后的原因,一是土地兼并流民众多,二是豪强实力增强,门阀士族的力量过大,这种力量过大不是单纯的指有足够财力,不仅仅是物质上富裕,同时也极有文化,因家传学问而几世为官者,比比皆是。在东汉末年的时,最有名的例子便是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这样的世家大族。与此同时,帝国统治阶级力量逐渐丧失。当这两个原因相结合的时候,汉室王朝已如朽木,树大中空,摇摇欲坠。
在刘协之前,不是没有人试图复兴,然而却适得其反,由于缺乏政治远见,何进贸然谋诛宦官,又冒然招董卓进京,让原本就危机重重的汉室雪上加霜,也让复兴之路变得更加艰难。汉献帝刘协登基后,大权旁落在曹操手中,许昌年间三次诛曹皆失败,自此,他的复兴之路前途无望,也许是太清楚这一点,所以刘协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改变历史。
世人皆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笔者认为,以刘协的聪慧真实情况可能是相反的,那就是刘协以曹操作为政治棋子来下这盘乱世局。彼时,刘备和孙权各霸一方,而曹操手中人才与军事实力皆有目共睹,汉室需要他来冲锋陷阵,虽然帝王之梦是古代每个男人所追求的,但真正把这个梦实现了的刘协,心中不是只有自己,他心中更在意的是黎民百姓,文行至此,或许有人会问,当真如此吗?
笔者想,事实胜于雄辩,史书里的记载证明了这一切——在刘协的后半生里,他不再是帝王,而是成为了山阳公,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他没有选择抱怨与沉沦,而是从此与昔日皇后曹节一起悬壶济世,放下帝王之尊的刘协,对于他亲自挖采的药材从不收费,他替百姓扎针、艾灸、拔罐、刮痧,后来老百姓出于对他感激之情,沿习成俗,在农村中针灸、拔罐从不收费,以示遵守汉献帝留下来的千年老规矩。在中国历史上,刘协是罕见的真正能与老百姓其乐融融的帝王之人。
所以说,为了百姓能安居乐业,也为了结束乱世,他选择了曹操是能令人信服的,而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的历史太耀眼,无数名字熠熠生辉,光芒黯淡了刘协的身影,这个一生聪慧宽仁,不负苍生的帝王,最终被大多数人遗忘,如果他生于和平年代,必将成为流芳百世的贤君,可时运不济,他生于群宦争权、群雄争霸的混乱年代,被时代的利刃所伤,最终留给世人一声叹息。
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