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常遇春的北伐思路不同,朱元璋主张先打山东,只因那里有个软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3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13
导读

那以后,王宣、王信父子都被任命为平章,镇守沂州,不断扩大势力,逐渐控制了苏北和山东南部。 同时,朱元璋密令徐达,不可轻信王宣父子,继续向沂州进军,如果他们闭门坚守,立刻进攻。 随后,徐达挥师杀向益都,…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消灭张士诚,立刻准备北伐。

此时,除了元朝的中央政权,朱元璋在江北的主要对手有三股势力,从东到西分别是:山东的王宣父子、河南的王保保、陕甘一带的李思齐和张思道。

在讨论北伐的策略时,常遇春主张集中兵力,长驱直入,挥师直捣元都,只要拿下元都北京,各地元军必定土崩瓦解。

朱元璋还是他一贯的稳健作风,担心大军在北京城下会遇到顽强的抵抗,迟迟不能得手,后方的粮草供应不及,一旦各地的元军赶来救援,大军必将陷入危局当中。所以他认为应该稳扎稳打,各个击破,先向山东进军,再取河南,然后向西占领潼关,防备陕甘方向的来敌。在此基础之下,再放手进攻北京,水到渠成。

据守山东的王宣是扬州兴化人,原本是元朝的文官,元末黄河水灾,王宣主动要求回乡治水。朝廷就任命他为淮南淮北都元帅府都事,给了他一大笔钱。王宣带着这些钱回到扬州,募集了三万民夫,几月之间就完成了水利工程。当时各地兵乱,朝廷就让王宣把手下的民夫训练成兵士,任命他为淮南淮北义兵都元帅,王宣摇身一变,成了一员大将军,真是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

王宣带着自己的军队收复了徐州,随后前往滕州驻守,同时屯田。以后王宣的儿子王信跟随察罕帖木儿打败益都的田丰。那以后,王宣、王信父子都被任命为平章,镇守沂州,不断扩大势力,逐渐控制了苏北和山东南部。

至正二十六年四月,王宣占领海州,也就是今天的连云港一带,并继续向西南方向的宿迁等地进军,与朱元璋的势力产生了冲突。

按理说,在元末的乱世当中,即使王家父子不能继续扩张势力,起码也能割据一方,成为乱世当中的豪强。只可惜,他们爷俩儿的命不太好,遇上了朱元璋。

至正二十七年的八月,朱元璋致信王宣,说明自己的二十五万大军已经在淮安集结,准备北伐,劝王宣父子早日更名、易帜,不然大军一到,后悔不及。

徐达率军进驻淮安以后,再一次劝降,王信表示愿意归顺,朱元璋任命他为荣禄大夫、江淮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听从徐达的节制。

同时,朱元璋密令徐达,不可轻信王宣父子,继续向沂州进军,如果他们闭门坚守,立刻进攻。如果他们开门迎降,就把他们父子和将领、家属送往淮安,留下两个军卫镇守沂州。山东另外几个重镇济宁、济南、益都等地,每处留下一万大军和五千山东的人马,共同守卫。同时,在王氏的军队中挑选精锐的兵马,跟随大军北伐。剩下的人马不要遣散,派往徐州等地。

显然,朱元璋是吃定了王宣父子,吃定了山东,无论投降与否,按照朱元璋的处事风格,他们的结局都不太妙。

这期间,王宣派儿子王信到莒县、高密等地招募军队,一边派人与明军周旋。徐达果断命令明军围攻沂州,王宣支撑不住,打开西门,献出印信。徐达派使者劝降王信,王信杀死使者,逃往山西。徐达大怒,对王宣施以杖刑,并将其处死。

随后,徐达挥师杀向益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青州。益都的守将被称为老保,姓李,也叫保保,当初跟随察罕帖木儿起兵,攻取山东。察罕死后,老保跟随察罕的干儿子王保保一起打下益都,升任平章政事,负责守卫益都。

老保顽强抵抗,明军攻入城中,生擒老保等人,随后明军顺利打下济宁、济南等地,不到两个月,山东几十城尽归朱元璋。

朱元璋反复提醒徐达、常遇春千万小心,指示他们把投降的将领和有才干的文人全部送往南京,不许留在军中,以免后患,至于他如何处置这些将领,不得而知。

在益都被俘的老保也被送往南京。明军打下河南之后,朱元璋前往开封,带着老保同行,并派他去劝降王保保。这是明军一贯的作法,有点阴损,就是经常让一些降将充当劝降的使者,这种差事的风险极大,弄不好就会丢了性命。

老保就是这样,见到王保保之后,被王保保用毒酒毒死。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