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姨,您这段时间是不是又瘦了?
张阿姨:是呀!这2个月瘦了8斤,老伴瘦了5斤。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瘦了好。能预防“三高”。
肥胖往往与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密切相关,会对很多中老年人的健康造成不小的影响。然而身型偏瘦的人相应的疾病发病率也会降低。
老年人适当保持身材对健康有益,但过瘦也不科学,潜伏着骨质疏松、肌少症等诸多健康风险。因此不是越瘦越好呦。
张阿姨,68岁。身高157CM,体重45kg,BMI为18.3,属于偏瘦。
体重指数(BMI),是世界公认的评定肥胖程度的分级方法。世界卫生组织(WHO)以BMI来对肥胖或超重进行定义。
计算公式:体重(kg)÷身高^2(m)。
● 一般人群,建议不低于18.5%;
● 老年人最好不低于20%;
● 最高不要超过26.9%。
张阿姨:我觉得瘦了很好呀,这个指数我见过,它对我有什么影响?
因为在一定范围内体重与骨密度成正比,减轻体重更容易发生骨折。
有点脂肪的人摔倒了还有脂肪做保护,瘦弱的人则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老人骨质疏松发病率会增加。
研究发现:
身材偏瘦、BMI过低的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大增。骨折是骨质疏松最大的危害之一。
数据表明:
33%的女性和20%的男性会在50岁后遭遇一次骨折;最严重的髋部骨折,一年内的死亡率达到20%-50%。
所以说老年人太瘦,会增加骨质疏松及骨折风险,从而导致失能、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死亡率大幅上升。老年人只要身体健康,没有必要刻意地追求“老来瘦”,瘦并不代表“寿”。
减肥界早已不单单是爱美女性的天下,中老年人也纷纷加入减肥大战。但是瘦或标准体重就真的健康吗?太瘦和太胖一样都缩短寿命。
不久前,著名的《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BMI与总体死亡率的相关性研究:
● 肥胖男性的预期寿命比拥有理想体重的人群短4.2年;
● 肥胖女性的预期寿命比拥有理想体重的人群短3.5年;
● 体重太轻的男性的预期寿命比拥有理想体重的人群短4.3年;
● 体重太轻的女性的预期寿命比拥有理想体重的人群短4.5年。
总而言之,体重太重或太轻,都可能会使人的预期寿命缩短大约四年。老年人适度超重更长寿!
科学研究表明
60岁以上:
● BMI处于超重范畴(25~29.9)之间的人群,死亡率反而最低;
● 甚至比BMI指数标准(18.4~24.9)的人群还要低6%。
60岁以下:
● 标准体重人群死亡率最低;
● BMI介于18.5~23.9之间。
对于老年人来说不能过瘦也不能过度胖,保持适度超重范围比较理想。
张阿姨:只要这个BMI指数合适就算健康了吗?
不是的。通常我们用BMI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但其实这是一个过度简化的指数,并不是判定肥胖的“金标准”。
BMI的缺点很明显,就是没有考虑人的身体成分,它不能区分身体的肌肉(非脂肪组织)和脂肪组织。
因此,除了BMI,更要注意:腰围/腰臀比。
腰围粗的人一般为苹果型身材:是由腹部脂肪囤积导致的,且这些脂肪主要分布在皮下和内脏周围。
内脏脂肪含量过多,就会大大影响内脏的功能:
● 脂肪堆积在肝脏——引起脂肪肝和肝硬化;
● 脂肪堆积在心脏——影响心脏泵血的功能。
腰围越大的人,高血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都比正常人要高。如果腰臀比:
● 男性>0.9;
● 女性>0.85。
就是腹部脂肪堆积,“三高”的发生风险会显著增高。
张阿姨,老年人体重过轻,往往是因为肌肉过度流失,引起肌少症。
这样的“老来瘦”不仅不利于健康,还会导致免疫力降,心脏供血不足、胃肠功能受损等问题。
老年肌少症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明显升高,发生肢体残疾的风险较普通人群高3~4倍。除此之外,还可导致骨质疏松的风险增加。
张阿姨:好,我知道了,老年人还是适当胖点好,回去我就告诉老伴,我们俩正比这减肥呢?
老年人不需要刻意追求“老来瘦”,改变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再配合科学的运动,将体重维持在略微超重的状态,就足以保持长寿了。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张辉
审校:王晓娟
本期编辑:刘雪霜 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