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一个试试?”那就试试咯,家长的反话,对孩子根本没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4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325
导读

他根本没意识到母亲是在说反话,真的以为妈妈让他去玩,而在母亲眼里这不是“赤裸裸”的不听话又是什么? 尤其是十多岁的时候,这年龄的孩子早已能理解父母的“正话反说”了,可即便如此,孩子此时正是独立意识最强的时…

“本文为锦鲤妈咪原创作品,欢迎个人转发、收藏”

前几天带着女儿和外甥去淘气堡,由于时段并不高峰期,淘气堡里孩子并不多。在我旁边是一个带着儿子的母亲,孩子来三四岁的样子,正玩的不亦乐乎,我俩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

不一会,身边的宝妈起身接电话,托我帮忙照看一下孩子。不多时宝妈回来了,向我点头致意然后喊儿子,“皮皮我们要走啦,妈妈要回公司一趟,改天再来玩。”

孩子只是回头看了妈妈一眼,并没有要离开的意思,宝妈见状有些焦急,又声音稍大的喊了几嗓子,孩子倒是走过来了,但还是死活不同意离开,表示没玩够。

皮皮妈一看这架势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有些生气,“去吧去吧,那你玩去吧!”听了这话,皮皮眼前一亮,孩子显然没听出妈妈的反话,反而又扎进海洋球里去了。

这下皮皮妈被气得够呛,索性坐下,一边生气一边骂儿子不懂事。

真的是孩子懂事吗?其实不一定,其实是宝妈“正话反说”,孩子没理解罢了。

孩子能否理解大人的正话反说?

《孩子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这本书里,对大人的“正话反说”是这样阐述的:幼儿对话语中讽刺意图的理解能力,和对诚实话、讽刺话以及侮辱性话的辨别能力会出现的相当晚,他们常把成人的反话当作正面话理解。

换句话说,很多父母在对孩子生气时,说的“吓唬”、“震慑”孩子的反话,在孩子耳朵里却根本和家长表达的含义相反——他们会把父母说的话当真。

比如上文中的皮皮,面对母亲的“那你玩去吧!”他根本没意识到母亲是在说反话,真的以为妈妈让他去玩,而在母亲眼里这不是“赤裸裸”的不听话又是什么?

小孩子的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的思维方式也都是具象的,往往不能理解抽象的语言内在含义,更不会去分析语气语境,自然很难理解语言背后的真正含义。

儿童心理学鼻祖阿德勒曾说:“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强,但是对世界的解读能力不够。”所以我们在对幼儿教育时,一定要坚持正面引导,并辅以肢体语言让孩子理解自己所表达的真实意思。

大人的正话反说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有研究小组通过调查研究显示,一年级的小学生根本不能理解父母的反话,只有一年级以后的孩子才能逐步体会到反话的含义。有的孩子甚至要到更晚。

记得印象最深就是前一阵发生在小锦鲤身上的事情,那天表姐带着孩子来我家,两个小家伙在卧室里开始疯闹。

外甥是个比较吵的孩子,给我姐吵的头疼,直接吼他,“你再闹我就给你点儿颜色看看!”结果这一嗓子效果出奇的好,两个小家伙,都安静了。还从卧室里出来安静的坐在我们身边。

我顿时一脸懵,这什么情况?结果女儿一脸天真的问表姐,“小姨,颜色是啥颜色啊?”我俩听完差点儿一口老血喷出来,真是被女儿打败了。

对于一年级以后的孩子来说,他们基本都能听懂父母的反话,但是效果却不一定如愿。原因无他,青春期叛逆。

尤其是十多岁的时候,这年龄的孩子早已能理解父母的“正话反说”了,可即便如此,孩子此时正是独立意识最强的时候,即便知道父母的说的是气话,也要故意作对来“报复”。

因此多少青春期惨剧便因此而生。一边是自我独立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他们说到底还是个孩子,思维并不成熟,他们“青春期冲动”产生的后果不仅会伤害父母,很可能也毁掉自己。

即便孩子此时面对父母的反话没有产生报复心理,也会因此变得情绪低落,这会非常影响亲子关系。

家长们也从来没想过,反话说到底只满足了大人的情绪发泄,丝毫教育不到孩子,同时还让双方产生了误解,甚至发生追悔莫及的事情。

家长应该如何正确跟孩子沟通?

家长也是普通人,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然也会闹情绪,偶尔蹦出一些气话也无可厚非,但千万别用反话去刺激孩子。孩子一旦有样学样,后悔都来不及了。

▼尽量引导别责骂,不要轻易“盖棺定论”

前几天听朋友说起这么一件事颇有感触,朋友说她第一次发现丈夫教育孩子比她靠谱。朋友长我几岁,加上结婚较早,如今孩子上初中,正是淘气的时候。

那天回家,儿子告诉朋友,说周末约了同学一起打游戏,朋友当时很生气,正要发火,便被一旁的丈夫拉住了,之后她被推到了一边。看看丈夫是如何教育儿子的。

只见丈夫不急也不恼,而是一脸的好奇,“为什么周末约了同学一起打游戏呢?放松吗?”孩子老实回答,“也不是,我们班里几个好伙伴组了个战队,准备寒假打比赛,周末练习。”

“哦,是这样”丈夫恍然大悟的样子,又继续问“那得练多久?有什么计划吗?”听了父亲的询问,儿子来了兴趣,把计划和目标都和父亲“滔滔不绝”了一遍。

接着丈夫又不经得意说,“既然你把时间安排完事了,那你的期末考试也一定做好准备吧?”孩子直接愣了,显然忽略了快要考试的事情,自言自语道“对啊,马上期末考试了。”

片刻,儿子又说道“我差点儿忘了这事了,那我先不玩了,这阵子先复习,等考完了再玩。”

朋友顿时十分佩服丈夫,没想到几句话就把即将发生的一场“狂风暴雨”轻描淡写的化解了。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爸爸和儿子沟通没用一句反话或者呵斥,只是一点点的引导孩子发现事实,让孩子自己思考事情的利弊,最终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比一味地强硬的教育、说反话、训斥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做个反馈式倾听者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反馈式倾听”,含义很好理解,就是字面意思,即父母在听取孩子的表达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孩子想表达的意思给孩子重复一边,向孩子求证。

这样可以保证家长不对孩子的想法产生误会,也能更深层次的了解到孩子的隐藏心思,从而进一步的帮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反馈式倾听关键在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而不是孩子的外在表现。这样家长可以不用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来和孩子沟通,最后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家长的教育。

▼戒掉惩罚的沟通法

谁都喜欢被称赞,孩子自然也不例外。

但孩子犯错,家长免不了一番教育,这时候教育的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很多家长喜欢喝斥。喜欢“正话反说”,这种惩罚不会伤害孩子的身体,却会惩罚孩子的精神。

孩子小的时候听不懂“反话”,但却能从父母的表情判断父母的在生气,这样次数一多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

大一些的孩子能听懂父母“反话”之后更会引发叛逆心理,甚至冲动做出出格的事情。

所以,家长们应该戒掉惩罚的沟通方式。

家长可以条理清晰地按部就班和孩子说明问题原因,告诉孩子规则是什么,你在哪里做错了,后果是什么,而不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家长还应该在孩子犯的错误中更深挖掘——没有孩子是故意犯错的,被后的肯定有一个可以被理解的原因。找到这原因,也就解开了孩子的心结,不仅能轻松地教育孩子,还能促进亲子关系。

总之,家长无论是教育孩子还是批评孩子或者只是和孩子沟通,首先应该尊重孩子,这是原则,之后准确清洗的表达你的想法,别说反话,更不要挖苦讽刺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变得更好。

我是幸运的锦鲤妈咪,在生娃带娃的路上过关斩将。关注我,学习最实用的孕产、育儿知识,有关于这方面的困惑,也可以给我发私信哦。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您,为您解决一点困惑。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