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的创建离不开两个人,一位是陈独秀,另一位就是李大钊,1920年初两人相约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两地活动,筹建我党,“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我党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不过在我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李大钊,却在1927年4月6日被捕就义,时年38岁。这位对中国近代史影响巨大的先烈逝去,他的家人后来发展如何呢?
李大钊的妻子叫做赵纫兰,当年李赵两家是世交,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定下婚约,到了成婚的年龄,16岁的赵纫兰就嫁到李家,当年李大钊在外求学,有了妻子赵纫兰的照顾,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将全部精力用于学业,李大钊能够有后来的成就,也多亏了妻子的付出。
他们一生育有三子三女六个儿女,除三女李钟华夭折外,其他几个孩子都长大成人,这些年在家照顾双亲和幼子都靠赵纫兰,特别是在丈夫就义后,她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身心交瘁的赵纫兰在李大钊牺牲六年后也追随而去,时年49岁。
长子李葆华生于1909年,成年后追随父亲参加革命,建国后当过安徽省省委书记,70年代末出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2005年病逝,享年96岁。
次子李光华,生于1922年,母亲病逝时他只有10岁,在组织关怀下他长大成人,抗战初期参加过冀东大暴动,后赴延安工作,建国后担任中科院电子研究所的党委书记。
三子李欣华生于1927年,他出生不久父亲就牺牲了,所以对父亲的形象很模糊,抗战时期他来到延安,一直在那里生活和学习,建国后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北京市大峪中学校长,门头沟师范学校党委书记兼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现已病逝。
长女李星华是家中第二个孩子,生于1911年,1927年曾与父亲一同入狱,这段经历虽然短暂,但是对于她来说可谓是刻骨铭心,出狱后,她放弃学业在家照顾生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妹,当时大哥不在家,家中重担都压在这个十几岁的女孩身上,对于家庭变故经历最深刻的她,晚年出版很多关于父亲的作品,这让大家对他们一家人有了更深的了解。
次女李炎华,生于1919年,建国后同弟弟李欣华一样从事教育工作,在冀东建国学院工作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