祢衡,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人物,他被孔融推荐给曹操,可不想常被侮辱,后来当众大骂曹操,发泄心中的愤懑,这个故事在后来也被改编为戏剧,因而广为流传。因为这一个故事,祢衡成为了不屈不挠、恃才傲物的一个代表人物,是很多知识分子崇拜的对象,在近代,也出现了一位被称作“当代祢衡”的人,他就是国学大师章太炎。
章太炎的名字或许不如鲁迅、梁启超、康有为来的耳熟能详,但他可是鲁迅的老师,除此之外,他门下的弟子还有周作人、钱玄同、许寿裳、黄侃、刘文典等,鲁迅相信我不用过多介绍,他曾“批判”过很多文人墨客,但是和他的老师章太炎比起来,鲁迅那可真是大巫见小巫了。
章太炎的“批判”对象可不是简单的文人墨客,而是那些有权位的,比如慈禧、袁世凯以及梁启超这种人物,他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在他16岁的时候,就已经养成了狂傲的性格。但是章太炎的狂傲并不只是匹夫之勇,而是近代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顶尖层次,在他16岁那年,曾参加过一个考试,考试题目为“论灿烂之大清国”。
我们都知道那时的清朝已经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而且外国侵略者虎视眈眈,中国备受侮辱,何来的灿烂一说,众多考生拿笔就开始夸耀,但章太炎却不是那种怕权贵之人,他思考之后,将心中真实所想全部书写了下来,并且还呼吁民众救国,光复中华,洋洋洒洒的书写了很多,将试卷交给了考官。
考官本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个奇才,可谁想卷中的内容让他冒出一身冷汗,随后便质问章太炎,章太炎只留下一句话便扬长而去:写我心中所想,而且桩桩属实,何罪之有!章太炎的狂傲并不仅仅表现在这一件事情上,他还曾骂过慈禧,说她不过是先帝的一个妾而已,并且将她的罪行逐一列出。
光绪帝在章太炎这里是一个软弱之徒,袁世凯在他的口中也是一个贼人,章太炎还曾当面说要割下袁贼的脑袋,梁启超也曾挨过他的耳光,可是却没有人改杀他,因为他的学生名气都太高,在当时大多数人眼里他就是一狂人,他说过的最后一句狂言是在临死前,他说道:吾死后,华夏文化亡矣!
章太炎的狂傲并不是匹夫之勇,相反这是一种正义的狂傲,更是人间少有的狂傲,他从不在乎外人的评价,只是遵从本心去研究学问,他一生写出的文章约有400万字,对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甚至他的看法在现在看来仍然很强的警醒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