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每打开新闻客户端,看到的都是逃亡了20年的蛇蝎美女劳荣枝的新闻,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劳荣枝为何许人也,看过她的相关报道后,在为她惋惜的同时,也在思考为何一个貌美的女教师会沦落成杀人狂魔呢?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有人说,劳荣枝落得今日的下场是因为遇人不淑,在她19岁那年遇到了比她大10岁的法子英,法子英是个无业游民,曾因抢劫被判入狱8年,两人在朋友的婚礼中相识,不久后两人便同居到了一起,开始了杀人劫财的罪恶行径。
劳荣枝偏离了正常的人生轨迹,是与从结识法子英开始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说劳荣枝有今天的结局是遇人不淑造成的,似乎有那么一些道理,但仔细想一想,却经不住推敲。
按照常理来说,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是不会与一个坐了八年大牢的人搅合在一起的,人们躲还躲不及呢,为何劳荣枝却爱上了法子英,甘愿和他一起杀人劫财,亡命天涯呢?其根本原因是劳荣枝的价值观出了问题,她把坐了八年大牢的法子英看成英雄,愿意与他一起亡命天涯。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人生的第一堂课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远比孩子学习成绩重要得多,因为前者能确保孩子走正路,能做好人。不会做人,走歪门邪道,有再高的学历又如何?高学历犯罪往往更可怕,北大吴谢宇弑母案、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案、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案,哪一桩案件不让人触目惊心呢!
那么,如何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呢?价值观的形成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时代的人,其价值观是不同的,但不管任何时代,积极的社会价值观都有助于个人成长的。
要培养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就要从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做起,亲社会行为又叫利社会行为,是指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一般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
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亲社会行为不仅能让我们获得来自社会、他人和自我的奖励,还能避免来自社会、他人和自我的惩罚,这都会促使我们形成积极的社会价值观,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除此之外,帮助别人也能让我们变得更加愉快。
如何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在后天环境中不断学习形成的,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就儿童而言,影响其亲社会行为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榜样的示范作用,内部因素主要是个体的情绪状态。
1.榜样的示范作用
细心观察,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也是影响孩子最大的人,如果父母善良、友爱、乐于助人,那么,孩子在父母的耳熏目染中也会成为一个善良友爱、乐于助人的人。
白岩松曾讲过这样一段经历,他家住在顶层,每次晚上下班乘坐电梯回家后,他都会习惯性地按下“1层”,让电梯重新回到1层,这样就节省了那些上晚班回家的人的时间,不用等待电梯从高层下来的时间了。
如果儿子在身边,白岩松做完这个动作后就会冲儿子微微一笑,并不说什么,教育他怎么做。等到孩子上小学后,白岩松发现儿子也非常自然地有了这个习惯性的动作。这就是榜样的示范作用。
父母的言行,甚至对某件事的态度,都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孩子。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号召一些3—6岁的孩子把赢得的奖品捐助给生活有困难的儿童,心理学家对第一组的孩子说:“我知道你是一个喜欢帮助别人的孩子”;对第二组的孩子说:“你会这样做,因为我希望你这样做”,对第三组的孩子说:“随便你捐不捐”。
然后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观察三组孩子的捐助情况,结果发现第一组捐得最多,第二组次之,第三组最多。这说明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这提醒我们要多给孩子传递积极向上、正能量的信息,这也有利于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2.关注孩子的情绪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积极的心境下,会减少对自己的关注,更多地去了解他人的需要,把亲社会认知转化为亲社会行为。
如果一个孩子在受了委屈哭泣时,从来没有人关注过他,安慰过他,帮助他从消极的情绪中走出来,那么,当他看到别人哭泣时,会主动帮助别人吗?当然不会,他会觉得哭泣的人是不需要帮助的,或者认为没有人帮助他是正常的,因为他哭泣时,从来没有人帮助过他。
只有好好地被爱着的孩子,才会移情,产生同理心,而移情能力是培养良好道德行为的情感基础,具有同理心的孩子才会同情别人的痛苦和不幸,更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主动去帮助别人。
所以,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当孩子有情绪时,不能不闻不问,或者训斥批判孩子,允许孩子发泄情绪,安抚孩子的情绪,包容、理解、同情孩子,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温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