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介绍了
“金石笔墨文人心
——吴昌硕书画篆刻艺术展”中
吴昌硕自我探索时的一些作品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
艺术丰收时期的那些作品吧!
第三部分 上海时期
艺术丰收 1912-1927(69岁~84岁)
中华民国元年(1912),吴昌硕正式移居沪上,直至1927年逝世。1913年被推举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这段时期,吴昌硕虽然以鬻艺为生,但也进入真正“笔随意动”之境。书法根植于古意,但下笔不拘泥结体,更恣肆烂漫,形成右高左低,上紧下松的体势;绘画下笔用色浓厚,随心所欲,毫不造作,天然率真又气势凌然,诗作更是佳句迭出。
篆书游览题记横幅
民国元年(1912)
纵65.5厘米,横134厘米
释文:壬子大雪节,余杭鲁坚,缙云楼邨,绍兴胡宗城、吴隐,海宁周承德,鄞县马衡,嘉禾沈光莹,杭州邹建侯、丁上左、丁仁、王同烈、叶希明、王寿褀、叶铭,安吉吴仓硕同游题记,儿子涵、迈侍。
此横幅为吴昌硕六十九岁所作,反映了他与浙江诸多好友的一段同游经历,具有较强的文献研究价值。作品以小篆书体为体格,参以金文的质朴古拙,线条遒劲厚实,意境浑穆。
篆书“西泠印社”横幅
民国四年(1915)
纵46厘米,横174厘米
释文:西泠印社。已(应为乙)卯十月,吴俊卿篆额。
钤印:俊卿之印(朱文印)、仓硕(白文印)。
西泠印社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金石篆刻的学术团体,1904年于杭州成立,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印社宗旨。民国二年(1913),印社同仁公推吴昌硕为首任社长。
此件横幅用笔圆劲浑厚,结体拉长至纵势,通篇体势典雅厚重,有古茂雄秀之美。
临八大山人鹿图
民国四年(1915)
纵133.5厘米,横40厘米
释文:王孙画鹿意无他,修到还兼福寿多。握管不堪回首处,可怜荆棘满铜驼。鹿叟索临八大画鹿,乙卯春,吴昌硕。
钤印:俊卿之印(白文印)、昌硕(白文印)、禅甓轩(白文印)。
此图为吴昌硕七十二岁时拟八大山人笔法所作。“鹿”与“禄”谐音,表示吉祥和财富,此图用粗重的墨点突显出鹿骨之矫健,而以短轻的勾画皮毛之轻盈,形成水墨语言的变化与对比,足见吴昌硕晚年在笔墨驾驭上的老到功力。图中另有晚清民国大家李瑞清、郑孝胥题跋。
贵寿神仙图轴
民国十年(1921)
纵140厘米,横46.5厘米
释文:贵寿神仙。辛酉五月吴昌硕年七十有八。
钤印:吴俊之印(白文印)、吴昌石(白文印)、虚素(朱文印)。
此图为吴昌硕七十八岁作。牡丹寓意富贵,常为求画者所喜欢,因此也成为吴昌硕晚年绘画常见题材。画中有一怪石兀立,牡丹用西洋红渍染,画面对角线构图,形成较大视觉冲击,为吴昌硕晚年典型画作。
墨松图轴
民国十二年(1923)
纵188.2厘米,横92.9厘米
释文:长松一线袅飞泉,峰削云孤地势偏。何日俗尘风涤尽,呼龙苕上去耕烟。癸亥岁十一月几望,黏壁自读,略似天池、石涛,唯气均不醇为可愧耳。八十老人吴昌硕。
钤印:俊卿之印(朱文印)、仓硕(白文印)、石人子室(朱文印)。
吴昌硕晚年绘画。好作竖副长屏,构图多饱满。此作虽然尺幅较大,但所绘松树之截取枝干中间部分,奇气撼人,运笔凝厚滞重,有金石之风。左侧题跋,下部留空的布局使画面有向上升腾之气,足见画家独具匠心。
行书诗翰轴
民国十四年(1925)
纵135.7厘米,横67.1厘米
释文:虎负狼跳幻益工,孰臝秦氏孰重瞳。海填飞礙成仙鲤,楼倚狂招不霁虹。极浦流沙陵谷外,切云重屋斗牛东。梅花落尽春长好,聋我犹闻一笛风。聋闻。沽酒怡白云,吹笛坐黄犊。江花泊岸红,山雨下庭绿。题画。壶叟存正。乙丑冬。吴昌硕年八十二。
钤印:俊卿之印(朱文印)、仓硕(白文印)。
此轴内容包括吴昌硕所作七律《聋闻》和五绝《题画》各一首,书时八十二岁。所书行草个性鲜明,用笔迅疾,具有连绵奔放,酣畅淋漓的动感特征,这种书法风格应是受到明末清初张瑞图、王铎等人的影响。
桃花图轴
民国十一年(1922)
纵185.5厘米,横56厘米
释文:浓艳灼灼云锦鲜,红霞里住颇黎天。不须更吃胡麻饭,饱噉桃华已得仙。录旧作补空。壬戌三月廿又九日,客湖上,病足不已破一日之长写成,自眂颇似孟皋。竹人老兄以为何如。安吉吴昌硕大聋。年七十九。
钤印:吴俊之印(白文印)、吴昌石(白文印)、半日邨(朱文印)。
吴昌硕晚年多绘梅花、桃花,下笔利落,设色浓而不俗,以作书法之笔墨作画,构图多奇姿,极富视觉冲击力。
此时期吴昌硕的艺术进入全面成熟期,厚积薄发,以治印为先导力量,用金石书法铸风骨血肉,以诗文作灵魂与境界,诗书画印融通迸发,成就一代宗师。
编辑/统筹|教育推广部 赖聪琳
本文内容综合自展览“金石笔墨文人心”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长
按
关
注
展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