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咨询 » 正文

什么叫深度思考力_持续在学习,始终一无所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57
导读

逆习君一个在逆境中重新开始的创业者,她拿自己做试验品,每一篇文章都是她身处逆境时,所做的思考以及行之有效的干货。 举个例子,很多人在喝完酒之后会感觉身上很暖,就下意识觉得喝酒可以暖身,这其实是错误的…

给大家介绍一个公众号:「逆习」,正能量爆表的逆境成长研习社 ,不讲纯鸡汤,只有关于成长和面对逆境的思考。

坚信每一种逆境都有解决方案。

逆习君一个在逆境中重新开始的创业者,她拿自己做试验品,每一篇文章都是她身处逆境时,所做的思考以及行之有效的干货。

成人世界里没有容易2字,逆习会给你带来源源不断的成长能量。

和我一起在「逆习」实现人生逆袭

(文章末尾还准备了学习福利送给你)

什么叫深度思考力:持续在学习,始终一无所知

文丨逆习

01

现代的生活很危险

普遍人正在丧失思考力

互联网发达的时代,最不缺的就是每天刷屏的各种热点新闻,不是xx明星出轨,就是xxCEO被曝破产,舆论的漩涡没有一天停止过。

反倒是旁观的吃瓜观众越看越来劲,网上很快就出现了一些这样的评论:

“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真以为有两个钱就了不起啊!”

“从他开始转卖xx就知道要黄了~”

“天天就知道怼别人,现在轮到自己了吧~”

“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真以为有两个钱就了不起啊!”

“从他开始转卖xx就知道要黄了~”

“天天就知道怼别人,现在轮到自己了吧~”

从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和定论,足以看出他的认知和三观。

特别是未经审视和检验过后的随意评论,无疑是对事件中心人物的二次伤害和多次伤害。

一个人失去思考力的迹象之一,是从盲从他人失去独立判断开始。

盲从,能让一个人在72分钟内做出,将一位陌生人从高楼推下去的谋杀行为。

这是在英国记录片曾经做过的一个社会实验,推出者是英国著名心理魔术家达伦·布朗,他通过这组实验,对 “社会屈从性”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探讨。

实验一开始,就对报名参与的面试者进行了人格筛选。

面试房间安排了3名演员扮演面试者,听到铃声就站起来,再次听到铃声就坐下。真正的面试者被工作人员带入这间房间,只被告知填表,并未被要求做其他事情。

部分面试者看到演员的动作,会随之一起站起、坐下,即使他们自己也认为这种行为很奇怪。

最终,布朗淘汰了那些没有模仿其他人的被试者,留下了几名屈从性强的候选人。这些面试者在节目组一步步精心布置的环节中慢慢被诱导,最后做出了将他人从高楼推下的举动。

这个实验在提醒我们,很多人会在多数人甚至是社会整体环境的压力下选择盲从。

当你开始失去思考的能力,生活就会变得危机四伏。

02

比丧失思考力更可怕的

是你错以为自己在思考

曾和一位叫安易的读者聊过“思考力”这个话题,有句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关于思考这件事,“深度思考”和“停止思考”都是比较困难,有门槛的。

“关于思考这件事,“深度思考”和“停止思考”都是比较困难,有门槛的。

意思就是说,其实每个人很多时候都是有在思考的,但却只有少数人能够进行“深度思考”。

我自己觉得“思考”可以分为三类:

“行念型”思考,就是我们平常的念头型思考,非常浅的、随机的想法,不加深度的分析思考,这是大脑本能的节能方式;

“认知型”思考,基于自己的认知视野进行的深度思考,这类的思考,我们一般都认为是自己的主动意识思考,其实不过是过往信息累加带来的逻辑结果。

我们常说的“你所看到的世界无非是你自己的认知的外在投射而已”就是这个意思,初生牛犊不怕虎,他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远远大于它的认知,所以没有畏惧。

“观照型”思考,比较智慧的思维,不以自我认知为中心,而是以“天道/人道”“自然规律”等为核心,做到了“ 无我”。

这些人往往懂得审视自己的底层信念(过往信息累计所得),时刻注意到自己观点中的偏差、成见以及局限,并停止这种局限式的用脑方式,保持着“空杯心理”去接受外界的事物。

佛陀说“五蕴皆空”(其中之一为思想),禅定就是看到自己的“思想/行念”,跳出自己的认知局限,找到更高层面的智慧。

当然能做到“观照型”思考的人是极少的,正如安易所说的,你以为自己在思考,或许只是停留在大脑本能的浅度思考。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非常容易陷入“行念型”的思维模式,这样的模式让他们的认知显得非常片面和狭隘。

举个例子,很多人在喝完酒之后会感觉身上很暖,就下意识觉得喝酒可以暖身,这其实是错误的。

喝酒时身体感觉热乎,是因为喝酒会让呼吸加快,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热量的消耗也会相应的增加。同时,酒精会让神经出现短时间的兴奋,从而全身会有一种暖和舒适的错觉。

喝酒不但不暖身,反而会寒上加寒,因为酒精中的乙醇引起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使人体内的大量热量通过皮肤散发,进而体温会下降。

精英与底层最大的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对存在事物刨根问底的思考层次。

03

比起好像什么都知道

我更愿意一无所知

有时候,你会在职场和生活里,总能遇到那种好像什么都知道的人。

其实这样的人,才是什么都不知道。

我小时候经常会听到大人们爱说“我吃的盐比你走的路还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

不错,很多人面对问题常常依赖经验而非寻求正确的解决之道,所以我常常看到小朋友烫伤不是先送去就医,而是被爷爷奶奶涂满了牙膏酱油。

我也常常看到,很多人打骂子女不读书,责骂孩子将来就是个扫地。

这其中有一个 很大的误区是人们解决事物的方法,是依赖以往的陈旧经验。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在美国网络论坛“随便提问”(Ask My Anything)版面里,回答了网友的问题,分享了他给年轻人和投资者的建议。

对于“能教给20多岁的年轻人一件什么事”这个问题,达利欧建议——

年轻人要在独立思考的同时,意识到自己实际上一无所知,这样才能吸取最好的想法并批判性地分析它。

这也是达利欧一直恪守的原则,他说:“无论我做什么,成功的关键都在于我如何处理自己一无所知的情况”。

达利欧建议,投资者需要掌握两个重要原则:

一是知道如何平衡你的投资组合,要规避你对牛市或熊市的任何系统性偏见。

二是不要误认为自己过去几年的正确投资决策能一直正确下去。

一是知道如何平衡你的投资组合,要规避你对牛市或熊市的任何系统性偏见。

二是不要误认为自己过去几年的正确投资决策能一直正确下去。

毁掉一个人,就是让他觉得自己已经不用再学习了。

因为这种狭隘的世界观,会使人固步自封,没有意识再去接受新的知识和观点,觉得自己的经验是最重要的,然后慢慢被社会淘汰......

04

如何拥有深度思考力

一个人要想保持思维常新的状态,一定离不开 “始终学习”的习惯。

看到这里,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深度思考力,不妨有意识地让自己先养成以下3个习惯:

现在很多读物的内容都是经过层层过滤,被换成低幼化的网络词汇,为了让人更容易读懂,一句话的信息量,可以被拆成5句、10句,再加上很多案例和故事,甚至还掺杂作者的个人情绪。

这样就导致很多人只能接收到三手之后的信息,只有收获认知的快感,实际没什么帮助。

有意识地多读一些复杂的文本,自己从中挖掘知识点的底层逻辑,对内容进行分析、框架化,这既是更加系统有效的学习,也是对大脑的锻炼。

▌2、拒绝「被动学习」,持质疑态度

被动学习指的是只接受一个渠道、一个方向的信息,不加思维地接受。这样做,只会让自己的认知边界停滞不前。

曾经有读者问我,你觉得个人成长里最矛盾的思维习惯是什么?

思来想去,答案是—— 下定义。

人们在理解事物时,总需要给它下定义的,这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行为。

但是,最可怕的也是下定义,因为下定义就等于停止了思考,扼杀了成长的机会。导致我们总是“被动学习”别人提炼好的定义,从来不会质疑这个定义是如何而来。

一切皆可置疑,不着急下定义,不断刷新舒适区的边界,才能不断地接近世界的真实。

(正如你现在看的这篇文章,你也可以提出质疑在评论区和我讨论,很多新的创新点,往往就是在碰撞中迸发出来的。)

▌3、费曼技巧

费曼技巧是一种能提高认知效率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输出,来教会别人,这个过程中自己同时也在学习。

将自己的知识点,用最简单、最简洁的方式输出,简单是因为你找到了核心概念,简洁是因为你沿着底层逻辑来推论。不用在意讲得形不形象,这个和口才没什么关系,重点在于想明白。

看完文章的你不妨试着给自己一个任务—— 定期(比如每周)将这一周学到的东西,写成文章,或者进行总结归纳,分享给别人。

慢慢的,你就会从这个过程中,得到反馈,获得充实的成就感。

教,就是最好的学。

过去,我们强调实干和勤奋,但今天你会发现,

思维才是最大的壁垒,也是最强的武器。

以上内容,与君共勉。

- THE END -

逆习一直坚持着初心:“ 为逆境中的人带来重生的能量。”

人生如逆旅,你亦是行人。

逆习君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收集世间无数逆境中崛起的故事,和已经成功逆袭的方法论,帮助更多人成长蜕变,这大概是最具有正能量的公众号。

如果你希望在每次逆境中打破迷茫,成功逆袭,成长为更强大的自己,欢迎你关注这个号。

这里有一份属于你的人生「逆习」手册,还有10G的电子书成长礼包。

▲每周五推荐电影资源

▲不定时的成长福利包

如果你不甘于被逆境轻易打倒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