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后失联20年,母亲病危后拒绝回家,7个字揭原生家庭疤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9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06
导读

不过在中国式家庭中,有一个通病成为了当代人的痛点,对家爱的有多深,就恨得有多深,在原生家庭带给我们伤痛、责任、逃离、治愈一系列情绪当中,还是没有找到治愈自己的方式。 在孩子面前,很多父母表示自己不是…

人生这趟旅途中,亲情是不能缺失的一抹色彩。当你走过人生的大彻大悟会发现,家是我们最牵挂的地方。

不过在中国式家庭中,有一个通病成为了当代人的痛点,对家爱的有多深,就恨得有多深,在原生家庭带给我们伤痛、责任、逃离、治愈一系列情绪当中,还是没有找到治愈自己的方式。

母亲病危,失恋20年的北大博士,却拒绝回家

病危的母亲吸着氧气、瘦骨嶙峋的身体,躺在床上称:“最放心不下是自己的小儿子”

小儿子名叫王永强,从小就是个学霸,在苏州大学毕业以后,考取了中科院的博士,随后做了北京大学的博士后。

就是这样一个有着众多光环的王永强,在1999年博士后毕业后,携妻子出国就再也没有回来。20年了,父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看孩子一眼。

在媒体的传播下,王永强被找到了。不过对于是否愿意与母亲相见时,只留了这7个字:“清官难断家务事”。家里收到中间人的传话,也表示“失望至极”。

很多人在看到这则报道的时候,都讽刺这个北大学子是怎么了,母亲病危、失联20年,家人苦苦哀求见上一面,都残忍拒绝,这是丢了良心吗?你的书是白读了吗?

也有的网友表示,有多么狠心的孩子,就有多么狠心的父母,在其背后一定有血滴的成长史,只是这些我们并不知道,只能说这是一场原生家庭的博弈,而且尚未治愈。

其实这些事情,除了是“北大,才子,留学”等标签,吸引了过多的关注度以外,类似的家庭内部亲子战争,一直存在与我们的生活中,只是没有被报道出来而已。

而作为父母而言,不让这种悲剧出现在自己的家庭中,对孩子教育,应从小开始。

在养育与对孩子的期待中,这3个误区不要有

1)孩子不是你的面子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越优秀家长越有炫耀的资本,但往往越优秀的孩子,与父母关系断裂的概率越大,并不是因为成功了,就唯利是图、忘恩负义。

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脱颖而出自己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在这个过程有些人挺过来了。

这些挺过来的人,会审视自己的原点,认为这不是父母期待的样子,这是自己想要的样子,这一切成功是自己想要的,与父母没有任何的关系。

现实生活当中,越是拿孩子面子父母,与孩子关系越的疏远的例子,真的不在少数,家长们有这种想法戛然而止还不算晚。

2)你不是孩子的主子

养儿育女,我有权利生他,我也有权利管教他,他的所有都要我做主。这样的教育理念,带给孩子的,长大后会只有逃脱。

养育之恩固然重要,孝顺的孩子不会把养育挂嘴边,但是他们一定会记得。家长应该明白,生孩子是自愿的事情,但是孩子不是附属品,你更不是孩子的主子。

在一些事情上,要给予孩子最大的空间,慢慢的孩子会感受到你们互相的爱,更不会产生深深的敌意可言。

3)要求孩子接受自己的缺点

在孩子面前,很多父母表示自己不是完人,我也会有很多的缺点。要求孩子要学会懂得包容爸爸妈妈,以激励孩子快速长大,让孩子为自己遮风挡雨。

其实这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种正确激励式教育,孩子没有权力接受父母犯的错,也无需对于父母给自己造成的伤害,用一种美化的角度去思考。

当你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优秀的父母时,不是要求孩子怎样更快速地接受,而是要求自己怎样快速的改正,成为孩子的内心的榜样,以身作则去教育孩子。

家长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导师,如果不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又有哪些资格来要求,孩子未来要成为你的骄傲呢?

在孩子的长大以后,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外,也请给孩子完整又正确的爱,在未来孩子才能不缺少幸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