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的症状很常见,但我们普通人眼中的“消化不良”与医生眼中的是不一样的。
你眼中的“消化不良”:
医生:你有什么不舒服?
患者:我消化不良。
医生:你说的“消化不良”是指哪一方面不好呢?
患者:我看到大便里有菜叶、菜梗等食物原形。
其实,人体的消化功能有一定限度,对某些食物不可能完全消化,尤其是粗纤维较多的蔬菜,如芹菜、咸菜、芥菜等,不可能完全消化。
虽然某些食物容易消化,但进食过多,超过人体消化能力时,也不可能完全消化,部分会以食物原形随大便排出,这实属正常现象,并不是消化不良。
医生眼中的消化不良:
包括器质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两种。
两者的症状相似,但疾病不同,后果不同,治疗也不同。
器质性消化不良是指有器官病变,由感染性或全身性疾病引起,包括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则无器官病变,是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
通俗地说,功能性消化不良就是身体零件没有坏,只是不好好干活了。
有数据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在国内人群的发病率约为20%,大约3亿多人。
尤其是多愁善感型的人、有胃肠动力障碍遗传背景的人及对外界变化过于敏感的人,更易患上此类消化不良。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并伴有打嗝、反酸、大便异常,甚至胃疼、腹泻等,但临床上并没有发现有消化系统结构、形态和生化上的异常表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因素尚未完全阐明,其发病的相关因素包括酸、幽门螺杆菌感染、脂肪饮食和心理因素等。
1)酸:酸在本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未明。多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酸分泌正常,胃黏膜对酸或十二指肠内容物的敏感性也无异常,但抑酸治疗对少数患者确实可起到缓解消化不良症状的作用。
2)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未能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本病之间密切相关,但也无足够证据排除两者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确实有部分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得到改善,所以一般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仍是本病的原因之一。
3)脂肪饮食:消化不良症状常在高脂肪餐后加重。
4)心理因素:有证据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高敏感性的发生起重要作用。精神不集中时,机体对胃肠道扩张的敏感性降低,而注意力集中或处于焦虑等精神紧张状态时,症状往往加重。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性质上轻于器质性的消化不良,但是长期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引发器质性的病变,它也是所有消化道疾病最起初的症状。
因此提醒大家,在饮食中应避免油腻及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暴饮暴食及睡前进食过量。
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
加强体育锻炼。
要特别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心境。
健康的身体是拼搏的基础,趁早预防,主动远离疾病,别等到疾病找上门来,不仅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也可能给家人带来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