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问时空穿越回古代想变成谁,怕是有很多人想要当一回皇帝。体会一把要啥有啥、唯我独尊的王者生活。
不过古代皇帝可没我们表面看的那么舒服,不仅要数理化文史哲样样精通,甚至还要精通起名这类偏僻的技能。
起名,可以说是古代帝王管理天下的基本职业技能。
因为名字这东西,对古人来说太太太重要了。
《琅琊榜》里,景琰当场为得胜归来的军队命名
01
古人名字的意义太重大
我们都听过一句俗话,名正才言顺。
古代有严谨的起名规范,什么样的出身用什么样的名字,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大臣用了皇室之名,会被疑为想造反;贱者用了贵者的名,会被扣上大不敬的罪。这种规矩,皇家更为严苛。
名字逾越一个字,那都可能引起宫廷内斗、朝臣二心啊!
《延禧攻略》里只因皇上给皇后的儿子起名“永琮”,直接变成了纯妃黑化的导火索。因为连宫女都知道琮字的分量,琮,乃祭祀之礼器,中国古代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的礼制。
起这个名,直接表明皇上要让他继承大统之意。
同样是皇子,凭啥皇后生的娃就高人一等?结果就是纯妃设计火烧宫殿,永琮over,皇后自杀。堪称“一个名字引发的血案”。
清朝的命名规矩尤为多。
《还珠格格》中乾隆和众大臣商议,想封小燕子“和硕格格”,结果当场就被纪晓岚驳回了。理由是“和硕格格必须是王妃所生”,
如果皇帝敢随便起名,小心“来自其他女儿的愤怒投诉”和“吃瓜群众的疯狂八卦”。
大臣或将军立了功,最高的赏赐不是什么金银珠宝、升官加爵,而是封侯、赐名。
尤其是皇帝金口御言的赐名赐封号,那是无上的荣誉,言外意是“这人朕要重用”。被封者将从此启动晋级飞升、一路开挂模式。
霍去病被汉武帝亲封为“冠军侯”
名字既然可以当成奖赏,自然也可以变为惩戒的手段。
《甄嬛传》里,皇帝说要褫夺华妃封号和降位份。结果把一旁的公公给吓坏了。剧里也点明了,褫夺封号是极大的羞辱,远胜实打实的降位处分。
总之,对古人来说,名绝不仅仅只是一个代号,更多的是荣耀和地位的象征。
理所当然的,名字也变成了帝王执政的重要辅佐工具之一。赐名,封号,夺名,改名,那都是皇帝老儿治理江山的惯用伎俩。
赐个封号,能把老臣感动得眼泪汪汪;夺个封号,也能逼得臣子羞愧自尽。
02
要皇帝起名的人太多
皇帝的起名业务那是相当繁忙啊!
家里有三千老婆要赐封,几十号娃等着赐名。朝堂上一票臣子时刻准备讨个封号。更有四海八荒的奇人才子想要引起皇帝注意,求赏个封号。
民间高手展昭被皇帝封为“御猫”
据说中国皇帝界的播种机——天才皇帝宋徽宗,一生有80个子女。也难怪,这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极品帝王,绝对是全天下女子的梦中男神。
只是给这么多孩子起名时,他是不是也抓狂过?毕竟现在很多家庭,全家总动员,个把月仍想不好孩子的大名。
虽说三千后宫用不着都皇帝自己想名字。但是心爱的女人,亲自动脑筋取个封号,才能体现这份浓浓的厚爱啊!
甄嬛的两个封字“菀”和“熹”,可都是皇帝老儿自己琢磨半天想出来的。
从一个赐名的细节就能体现皇上对甄嬛的宠爱,《甄嬛传》的编剧大大可真是用心良苦,稳居宫斗剧榜首也不是没理由的。
03
古人的名字太复杂
如果只是每人一名也就罢了,偏偏古人对名字的那份执拗啊,每个人的一生都有无数名字。
出生有名,成年了要有字,闯荡江湖要有自号、绰号,加官进爵要有官号、爵号,死了还有谥号。更别说皇帝还有庙号、年号。
一个合格的皇帝,要能给儿女起得出好名字,给爱妃起得出好封号,给有功的臣子起得出好爵号,给才华横溢的民间能人起得出好绰号。
而且还要注意遵守各种规制和礼典、避开各种忌讳和猜疑。
皇帝也不好当啊。
《甄嬛传》皇帝当场给甄嬛长女起封号
04
皇帝的强大后援团
好在皇上毕竟是皇上,自己不行,还不能找帮手吗?每个皇帝身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后援团。
后援团由全国精选的青年才俊组成,都是211、985毕业,经过古代高考-科举选拔出来的,这智囊团实力水准清楚了吧?
负责给后宫妃子晋升、公主皇子封号起名的,叫宗人府、内务府,负责给前朝将相侯爵起名的,估计是礼部、或翰林院之类,这个目前没查到确切资料,知道的贵友可以留言提供。
实在不满意也无妨,谁家后宫没几个才学出众的妃子,朝堂上没几个才华横溢的文官啊?
皇帝不满意内务府拟的封号,让甄嬛给安陵容提个封字
不过贵友们也不用羡慕古代帝王,他有内务府翰林院,咱们有风水易经智库啊。
十年专业起名品牌,内搞得定你家娃的名字,外拿得下你的品牌公司名,让你时刻轻松拥有好名字,分分钟体验当皇帝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