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遗址出土“怪”器,行家经研究,说_这是“高科技”打猎用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4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93
导读

专家们曾看到过一个“怪器”,最后结合史料文献的记载,才最终确定它的作用,究竟是什么怪器,又有什么作用呢? 另外还有一点也值得称赞,就是这样的猎具可以反复使用,一个石球栓了绳子后扔出去还能拉回来,而不像…

在研究辽代文物时,由于文化上有差异,让专家们对一些辽代文物的用途,也会感到十分的纳闷,不知道它们究竟作何之用。比如,专家们曾看到过一个“怪器”,最后结合史料文献的记载,才最终确定它的作用,究竟是什么怪器,又有什么作用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揭秘之前,小编先给您说个专家们的疑惑。在辽代文献《契丹国志》中记载:“(契丹人)好以铜及石为槌,以击兔”。这段话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契丹人喜欢用一种铜和石头做的棒槌打兔子。但让专家们感到不解的是,这种猎兔的棒槌究竟长什么样呢?

对南方农耕文明来说,猎兔或猎杀其他动物,所用到的一般都是石球,而不会用棒槌。比如,在山西阳高县的许家窑遗址,专家们就曾发现过1000多个大小不一的石球,而这些石球经专家们研究发现,就是许家窑先民用来狩猎的武器。

除了许家窑之外,专家们还在其他的遗址中,也出土过狩猎的石球,但唯独没有发现过狩猎的棒槌,或许这就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在狩猎方式上的差异吧。因此,对专家们来说,辽代文献中的青铜石头猎兔棒槌,也就成了难解的谜团。

但专家们感到幸运的是,他们在一次文物调研过程中,似乎看到希望的曙光。这一年,专家们在内蒙古赤峰市做调研,听说当地有位收藏家手里,存有不少的辽代的藏品,于是专家们便慕名前去拜访,同时也为了一睹辽代器物的风采。

在这位收藏家的藏品中,专家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圆柱形青铜器,约有6厘米长,刚好可以一把握在手里。另外,它的一头是圆形纽扣状,另一头则是一圈齿轮形的花纹。专家们都十分好奇,因为他们从未见过这样奇怪的器具。

据收藏家介绍,这件“怪器”是他早些年在解放营子村放牧时捡到的,后来据说那里还发现了辽代的遗址,但对这件器具的名称,以及作用他也不甚了解。在得到收藏家的许可后,专家们将“怪器”带回了博物馆,准备进行一番深入的研究。也就是这次研究,让专家们一下子就破解了2个谜团。

在一次研究讨论会上,专家们经过集体研究,断定这件“怪器”似乎就是他们一直求之不得的猎兔棒槌。首先,它的材料是青铜的,可以一手握持。其次,它一头有钮,而且磨损严重,推断应该是用来系绳的,然后绳子的另一头,则可能会系上穿孔的石球。

在故宫博博物院有一件唐代银杯,它上面就刻画有猎人手持流星锤追赶猎物的情景。因此专家可以确定,辽代文献记载的“好以铜及石为槌”,其实就是一种类似于流星锤的东西,而它的实物,也就正是收藏家手里的青铜怪器。

就这样,专家们结合史料文献,破解了两个谜团。当时的辽国人是真的聪明,能利用软硬结合方式,制造出这样先进的、高科技猎兔工具。最关键的是,猎具上的绳索可以栓得很长,也就方便了在马上的使用。比如骑马追猎物的时候,只要看准了就一下子将石器甩过去,如果能击中兔子,肯定一击毙命,如果没击中,石球连带翻滚也会打伤兔子,进而坐收渔翁之利。

另外还有一点也值得称赞,就是这样的猎具可以反复使用,一个石球栓了绳子后扔出去还能拉回来,而不像专家们在其他遗址发现的捕猎石球,扔出去就成了“肉包子打狗”,即便是能找回了,那也要耗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

以现代的眼光看来,不管是辽代文献,还是辽代文物,其实都藏有很多未解的谜团,而这些谜团的背后,也大都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有关。因此研究辽代历史,或许更多是在研究文化上的差异,而这种文化差异背后的逻辑,对我们今天研究辽代的历史,也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