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明知魏延必反,为何留他一命?因曹魏头号名将,仅他能对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7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58
导读

要知道,夏侯渊是曹操在关西方面的统帅,而张郃不过是他的副手。为对付张郃,必须派出与他旗鼓相当的猛将,而在人才凋零的蜀汉,只有智勇双全的魏延能与张郃匹敌。 但随着张郃的死,魏延的战略价值就随之下降了,而他的…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最厌恶的将领,或许非魏延莫属。早在魏延投奔刘备之初,诸葛亮就威胁要将其处死,而原因正是因为魏延有“反骨”。

但是根据正史《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非但不紧张,甚至相当融洽。例如蜀汉车骑将军刘琰曾与魏延爆发冲突。按说刘琰的官衔高于魏延,诸葛亮应该站在刘琰一边。然而处于意料的是,诸葛亮却将刘琰臭骂一顿,甚至骂得刘琰“失志慌惚”,几乎得了神经病。

由此可见,诸葛亮对于魏延是非常维护的。不仅如此,在诸葛亮帐下,魏延的官衔也是步步高升,做到了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从官衔来看,比之前的“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还要高。

那么,罗贯中描写诸葛亮与魏延的冲突真的只是空穴来风?真的只是为了增加戏剧冲突?实际也并非如此。阅读《三国志》,必须要结合裴松之的注一起读。在裴松之的注中,保留了大量如今已经失传的文献。

在《三国志·费祎传》中,裴松之曾注引晋朝文献《襄阳记》,并记载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当时,费祎出访东吴,孙权为他摆下了欢迎宴会。酒过三巡,孙权突然发了个“酒疯”,他直言不讳地对费祎说:“贵国的魏延和杨仪都是小人,诸葛丞相一死,必然成为祸害!”

孙权的话让费祎目瞪口呆。好在副使董恢化解了尴尬,他说:“陛下说的不错,但如今曹魏势大,不得不任用这两个小人,总不能因为江上风波大,就把船桨丢掉吧!”

费祎,是诸葛亮的亲信。甚至可以说,他是诸葛亮监视百官的密探。费祎为人外宽而内忌,因此在表面上,和魏延和杨仪的关系都很好。对于魏延和杨仪的秉性,他又如何能不知?

由这段记载可见,魏延之不靠谱和反骨在蜀国人尽皆知,并非《三国演义》乱黑。因此,费祎的副使才会当着孙权的面,大说魏延的坏话,并向东吴暗示,诸葛亮对于魏延和杨仪,已经留有了后手。

由此诸葛亮内心里并不完全信任魏延,因此在战场上,诸葛亮对于魏延总以限制为主。魏延一向自视甚高,把自己当成三国的韩信。他常常想效仿韩信自领一军,走小路与诸葛亮的主力会师长安。但是诸葛亮却总以各种理由拒绝,相反将他紧紧绑在身边,作为自己军队最锋利的利刃。

魏延如此不靠谱,如此不值得信任,为何诸葛亮不拿下魏延,或者直接杀了他,永绝后患呢?从史实来看,诸葛亮留下并重用魏延,可能是为了限制曹魏阵营中的头号猛将,曹魏五子良将之一——河北张郃。

张郃原本是袁绍的部下的,官渡之战后倒戈于曹操。在曹操阵营,张郃屡建战功。刘备曾赞叹张郃道:“杀个夏侯渊算不了什么,杀了张郃才是大战果呢?”要知道,夏侯渊是曹操在关西方面的统帅,而张郃不过是他的副手。

到了曹叡时期,旧的五子良将皆已凋零,而张郃成为了魏军中地方中流砥柱。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后,声势浩大的蜀军同时平定了天水等三郡,魏国举国震恐。在此情况下,张郃临危受命,率领中央军前去抵御诸葛亮。

一开始,诸葛亮低估了张郃的实力,将没有什么实战经验的马谡派往街亭抵御张郃。然而纸上谈兵的马谡完全不是军事能力出众的张郃的对手,最终张郃轻松攻克街亭,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

史书记载,张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若诸葛亮想要击溃曹魏,就必须先过张郃这一关。

由于诸葛亮是三军统帅,坐镇中央的他不好与张郃直接对垒。因此为对付张郃,必须派出与他旗鼓相当的猛将,而在人才凋零的蜀汉,只有智勇双全的魏延能与张郃匹敌。毕竟在阳溪之战中,魏延就曾大败仅次于张郃的曹魏大将——郭淮。凭借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和魏延攻城拔寨的能力,定能击败张郃。

在第四次北伐中,诸葛亮和魏延的组合尽显威力。当时张郃攻打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诸葛亮立即派出魏延、王平等人抵挡张郃。在战斗中,魏延一战击溃张郃,魏军损失甲首三千。从此战中,魏延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由于魏军主帅司马懿的固守政策,蜀军被迫粮尽撤军。然而司马懿不顾张郃的反对,强令他追击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在木门设下埋伏,直接射杀了张郃。一代名将就此殒命。

张郃死后,象征三国名将时代的结束,而魏延也成为三国时期屈指可数的名将。在《三国演义》中,魏延之所以敢狂妄地叫嚷:“谁敢杀我!”其实也是有历史根据的。毕竟在当时,确实没什么人能和魏延相抗衡。

但随着张郃的死,魏延的战略价值就随之下降了,而他的低情商、莽撞和野心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也越来越大。诸葛亮在世之时,尚能制约魏延。但当诸葛亮去世,魏延只会肆意妄为。因此,诸葛亮临终前留了后手,将军队交给魏延的政敌——杨仪。另一方面,又将指挥权交给了后起之秀——姜维。最后,诸葛亮还嘱托,若魏延不听自己撤军的命令,就直接将他抛弃。

诸葛亮死后,魏延认为自己的制约消失了。因此他果然违抗诸葛亮的遗命,决定带兵继续北伐。为了取得兵权,魏延甚至准备带兵攻打杨仪,公然火并。然而,魏延显然高估了自己对军队的影响力。没过多久,魏延的兵马就逃散一空。魏延原本准备逃向汉中,结果被马岱中途截住,最终身首异处,三族被灭。

诸葛亮遗计坑死魏延,看起来很无情,也有些“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但实际上并非没有道理。失去诸葛亮的制约,魏延的专横和霸道,必然会对蜀汉的团结产生消极影响,会破坏诸葛亮既定的文官政治。若魏延情商高一点,更能团结同僚、尊重诸葛亮的遗命,他或许还能保留性命。然而魏延却公然抗命,走向所有人的反面,最终自寻死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