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相当于现今快递业的同城一日达,异地次日达,是一种等级最高的公文传递形式。所不同的是,八百里加急是古代国家层面的信息传递。
古代是如何传递公文的?
古代的公文传递是在固定线路上采取换人换马的接力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传递公文的人和马都处于最佳状态,能确保公文安全、准时的传递到指定地点。
这种公文接力传递方式,促使了驿站的诞生。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军事公文的驿卒途中食宿和换马的场所,简而言之,驿站就是信息传递的中转站。
古代驿站都是国家投资兴建,唐代时的驿站是每20里设置一个,全国大约有1600多个,服务于驿站的人员有两万人。驿站由兵部、节度使和各县令共同管理。
元朝时期的驿站被称为站赤,所有京城通往各省的要道上,没隔80里设一个驿站。即便是无道的无人区,也要设置驿站。当时驿站约有1500处,30万匹马。
到了明代,驿站被称为驿递,每10里设置一铺,每60里设置一驿站,全国共有近2000个驿站。为了加强信息传递能力,明朝还设置了急递铺和递运所。
清代的驿站约有1800处,大多沿用明朝设置。从驿站的分布情况来看,古代公文就是通过这些星罗棋布的驿站来接力传递,不同等级文件有各自的传递机制。
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八百里加急”是古代军事情报传递的最高等级,如果公文上标注有“马上飞递”的字样,则规定传递速度要达到每日三百里。
如有紧急军情,视情况可分为日行四百里、六百里,最快达到日行八百里。八百里加急是一种极限方式,必须是十万火急的军情,往往能跑死马、累死人。
唐代的八百里相当于现在的726里,也就是说特别紧急的军情,必须在一日内要送到七百里开外,这种情况下基本是日夜兼行,马的时速在二十公里左右。
八百里加急要求传递人员每到一驿站,必须要换人换马,这时的马匹全部换成皇家级别的快马,以确保人和马都处于最佳状态,累死马的现象时有发生。
唐代所谓的快马,是指一天能最少能跑180里的马,再快的要求日行300里,最快时的要求为日行500里。要想完成八百里加急,必须要用最快的马日夜兼行。
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策马飞奔而至的驿卒,连喊数句“八百里加急”,马上会有新的驿卒跨上准备好的快马,接过公文疾驰而去,只留下滚滚烟尘。
唐代曾有过两次八百里加急的公文传递,一次是安史之乱爆发,范阳的紧急军情用了六天,被送到三千里开外的长安城,当时的速度就达到了日行500里。
还有一次是为杨贵妃送荔枝,也采用了八百里加急的方式。有人考证过,按当时最快的传送速度,不可能在保质期内将荔枝从四千多里外的岭南送到长安。
这荔枝可能来自四川,走的是川陕大道,才能避免“三日味变,四日色香味尽去”的尴尬。传送紧急军情的八百里加急被用来传送荔枝,让杜牧挖苦一番。
八百里加急更多的是形容军情的紧急,古代最快的传递速度就是日行500里。个别的可以做到日行八百里,这个“日”通常是指日夜兼行,包括月夜在内。
在宋代,特别紧急的军情要求日行四百里,如见到“金字牌”,则要求日行五百里。岳飞就是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回临安,金牌就代表十万火急之意。
宋代的八百里加急,要求驿马系有铜铃,白天鸣铃疾驰,夜间举火飞奔,每个驿站均需要换马,数个驿站换人。驿卒风雨无阻,昼夜兼程,撞死人不负责。
宋代的这种规定,完全可以达到日行八百里的要求。这种速度可以实现一千公里内的公文次日达的效果,两千公里四日达,可超越当今的大多数快递业务。
“八百里加急”相当于现在的特急件,历朝对换人换马都有严格的规定,基本上都是跑死马的节奏,驿卒的吃喝拉散都在马上进行,不允许有半刻耽搁。
什么情况下用八百里加急?
八百里加急通常用来传递非常紧急的军事情报,如边关告急,起兵叛乱等。像安史之乱的军情就需要用八百里加急来传递,当然有些特殊事情也会用到。
比如给杨贵妃送荔枝,也用到了八百里加急。清代同治下旨诛杀身在山东的太监总管安德海,也是用八百里加急,一旦出了山东界,丁宝桢就无能为力了。
古代对于八百里加急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通常是紧急军情传递专用通道。除此之外,就是皇帝有权启用八百里加急业务,如宋高宗用金牌召回岳飞。
综上,古代八百里加急有多快?可以说与现在的快递速度差不多,像兰州到西安,用八百里加急可实现次日达。古代日夜兼行八百里,是完全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