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三日,皇长子胤褆向父皇密报:太子胤礽趁着夜色,走近您的布城(帷幔),向内窥探。
康熙帝的人身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威胁者,是他的储君。
此时的康熙帝,正在回京途中。他正为皇十八子胤衸病逝在自己的怀里,伤痛不已。胤礽对亲弟病危幼殇异常冷漠,也让康熙帝感到了极大的悲愤。
这让康熙帝想到了一年前,心腹词臣、工部尚书王鸿绪在苏州调查太子强买平民子女的密折:“有从中窥探至尊动静者。”(《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一册)
帐殿夜警,康熙帝引起了高度重视。
《雍正王朝》康熙与胤礽剧照
他自五年前,以“结党议论国事”的罪名将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逮捕拘禁,活活饿死后,就对太子产生 了警觉。作为太子集团的核心人物,索额图有可能图谋不轨,力挺胤礽对康熙取而代之。
所以,胤褆的告密,让康熙感到他扶持了三十三年的储君,应该对他将索额图幽禁致死“蓄忿于心,近复有逼近幔城,裂缝窥伺,中怀叵测之状”。(《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三十四)
盛怒之下,康熙宣布决意废储。
然而,让康熙更加痛苦的是,胤褆在得到康熙明确表态并无立他为储的信息后,改拥老八胤禩,并告诉康熙:如果要诛杀胤礽,他可以代父行万难之事。
储位之争无兄弟。
帝王心术无父子。
索额图事发后,康熙每每外巡,不再命太子监国,而是带着他和胤褆同行。康熙既不废黜胤礽,又要胤褆制衡他。
胤褆的冷血,让康熙更加惶恐。
康熙不想立即废黜胤礽了,但是,他几番向诸王、贝勒、满汉文武大臣们释放后悔的信息,甚至造出了“近日有皇太子事,梦中见太皇太后颜色不殊,但隔远默坐,与平时不同。皇后亦以皇太子被冤见梦”云云。
然而,以和硕康亲王椿泰为首的满汉大臣,并未体会到康熙的苦心,更恼怒于胤礽“肆恶虐众,暴戾淫乱”,不得人心。
康熙不愿意兑现废储。
一、他是在康熙十四年初立两岁(一周岁)的胤礽为太子的,时为平藩大战全面打响之际,国家情势危急。康熙学习汉人的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得到了汉人官员和士大夫的支持,从而合力平定三藩。康熙在位超长待机,他甚至有准备提前交权,将政事交付胤礽,自己选择一方水土佳处,欣赏胤礽的大作为,“以获优游养性”(《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三十五)。
二、胤礽为康熙首任皇后赫舍里氏用命换来的难产儿,由康熙亲自抚养宫中,教以读书骑射,使之成为诸皇子中的佼佼者,就连西洋来到传教士白晋也夸“他那英俊端正的仪表在北京宫廷里同年龄的皇族中是最完美无缺的”。胤礽既是康熙对发妻的情感所系,又是自己教育成果的体现。
三、胤礽窥伺事发后,康熙很快发现皇长子胤褆与皇八子胤禩蠢蠢欲动。他在肯定胤褆护驾有功的同时,表明并无立胤褆为皇太子之意。从而警示其他庶出皇子不得妄动!遍览史书的康熙,不想本朝出现储位之争。后来出现“九子夺嫡”,让他身心疲惫,日渐衰颓。
四、康熙自许文治武功,开疆拓土,却不想因为选择接班人之事,在自己脸上抹黑。只可惜他金口玉言,得到了反太子的满朝文武的联合呼应,而最后不得不派人告祭天地、太庙、社稷,正式废储。他在第一次废储后,很快找到了胤礽被人陷害、鬼魅缠身的理由,搬出了孝庄太后与赫舍里皇后托梦,要复立胤礽。
康熙废储,情非得已,他一再力保胤礽,既有公心,又为私情。
当他决意复储,又想借力满朝文武大臣重新推举胤礽,再次出任皇太子时,情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家联合抵制康熙的复储计划。
康熙倚重的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鄂伦岱,武英殿大学士马齐以及揆叙、王鸿绪等,半公开地联名诸大臣,一直推举此前很得康熙重用的皇八子胤禩。
就在前几天,康熙还在说大家公推的,他一定遵从。但当胤禩以绝对优势胜出时,康熙立马食言,而且近乎刻薄地污损自己的儿子:“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三十五)
他就是要复立胤礽为太子。对他的再次不理智,其亲舅舅兼双重岳父(佟国维的两个女儿分别为康熙帝的孝懿仁皇后、悫惠皇贵妃)、原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狂泼冷水:“皇上治事精明,天下人无不知晓,断无错误之处。此事于圣躬关系甚大。若度日后若易于措置,祈速赐睿断;若日后难于措置,亦祈速赐睿断。总之,将原定主意熟虑施行为是。”(《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三十六)
忠言逆耳。
康熙狂骂:“你既是国舅,又是大臣。皇太子此前染上疯病,我为国家计,将他拘执。后来发现他为人镇魇,现已调治痊愈,又怎么不能释放。你‘倡造大言,惊骇众心’,是什么居心?”
康熙帝冷面无情,佟国维请罪求死。
康熙强势复储,急需支持者,于是想到了武英殿大学士李光地。
此前,康熙曾单独找李光地谈话。李光地揣摩圣意,套了一番养心的大道理,变着话说:“只要废太子痊愈,就可以复立为新太子。”
可是到了廷议时,李光地不发一言。他不想激发众怒。
李光地圆滑,康熙逼他再次发言。李光地说:“前皇上问臣,废皇太子病如何医治,方可痊好。臣曾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以此告诸臣。”(《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三十五)
“徐徐调治”是人情,而“天下之福”为国事。
病愈不复储,遑论“天下之福”。
话举轻若重,为康熙僵持的复储破局。
第二天早朝,康熙说胤礽已经调治痊愈。大臣们经历了康熙前日的打压,该骂的骂了,该关的关了,于是顺着李光地递过去的竿子,大肆拍康熙的马屁:
“皇上灼见废皇太子病源,治疗已痊,诚国家之福,天下之福也。伏祈皇上即赐乾断,颁示谕旨。”
一出废立闹剧,康熙自导自演,逼着大臣们说并无不同心。
李光地也被康熙狠狠地表扬了一句:“知朕亦无过光地者。”(《清史稿·李光地传》)
2
康熙诸子争储,暗结亲信,各成一党。最激烈的交锋,当是在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
两个月前,外巡回京途中的康熙,收到皇长子胤褆的密报:皇太子胤礽趁着夜色,偷偷走近父皇的幔城,手中拿着刀,而且割开了布幔,朝内窥探。
康熙正为心爱的皇十八子胤衸突发疾病,死在了他的怀里而痛心,可谓老来丧子,五内俱焚。这时,他又听到此前对亲弟病危漠不关心的老二胤礽,欲图谋不轨,更是悲愤不已,心火怒烧。
他联想到近五年来,胤礽自他虐杀了太子集团的核心成员、领侍卫内大臣、原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之后,性情大变,频频以“肆恶虐众,暴戾淫乱”(《清史稿·允礽传》)的丑闻,变相向他叫板。
康熙不知道胤礽外强中干,胤礽知道自己的巨变,对兄弟之死的冷漠,会引起父皇的恼羞成怒,故而向窥探康熙的情绪。
胤礽不想失去储位,但“帐殿夜警”却把他推向了悬崖边缘。
康熙帝认为自己的皇权,甚至是人身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立即召集随行的诸王、大臣、侍卫等,历数胤礽的种种恶迹:“皇十八子抱病,诸臣以朕年高,无不为朕忧,允礽乃亲兄,绝无友爱之意。朕加以责让,忿然发怒,每夜偪近布城,裂缝窃视。从前索额图欲谋大事,朕知而诛之,今允礽欲为复仇。朕不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似此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缔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付此人。”(《清史稿·允礽传》)
康熙决定要废储了,诸皇子蠢蠢欲动。
但是,从康熙宣布废储计划时,“且谕且泣,至于仆地”的情形来看,他是伤痛欲绝的,他是舍不得废黜嫡长子胤礽,故而哀鸣“包容二十年矣”。
尤其是康熙怒火平息,清醒之后,他更不想废储,反而积极为胤礽开脱,称他为狂疾所致、鬼魅所凭,蒙蔽了原本善良的本性。
然而,大臣们不理会康熙的苦心。胤礽已经很不得人心。
废黜胤礽,不得不为之。康熙更加伤痛,而国舅兼国丈,原领侍卫内大臣兼议政大臣佟国维建议,要选出新太子,以正国本。
康熙也想继续做王公大臣们的工作,通过他们再度推出胤礽复立。所以,他兴高采烈地说:“众意谁属,朕即从之。”(《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三十五)
票选结果出来了,皇八子胤禩以绝对优势胜出。
康熙像
胤禩的支持者最多。其中除了有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和皇十四子胤祯的鼎力支持,还有国丈兼国舅佟国维、大学士马齐。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鄂伦岱及康熙身边的要员揆叙、王鸿绪等,半公开为胤禩拉票。就连后来成为拥戴雍正即位的第一功臣隆科多,也被后来发现当时还是一等侍卫的他,也是胤禩的支持者。
事与愿违,康熙咆哮朝堂,不但不兑现诺言,还拿主管内务府的胤禩查抄废太子乳公(因凌普之妻为太子奶妈)、原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案一事说话,责骂胤禩:“凌普贪婪巨富,所籍未尽,允禩每妄博虚名,凡朕所施恩泽,俱归功于己,是又一太子矣!如有人誉允禩,必杀无赦。”(《清史稿·允禩传》)因而将胤禩拘禁幽所,革除贝勒。
康熙决计力排众议地复立胤礽,故而对最具人气的胤禩早已设防,所谓张明德相面以及后来的毙鹰事件等,都是康熙无情地棒杀能力超群、众望所归的胤禩的几个由头。
由于康熙坚定不移地拦路,胤禩机遇不得,却给了既巴结胤礽、又友好胤禩的“天下第一闲人”胤禛一个天大的机会。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皇四子胤禛应诏入承大统,成为后来著名的雍正皇帝。
老八胤禩被委任总理王大臣,晋升和硕廉亲王。
雍正极力拉拢胤禩,但很快又对他及他的支持者、同情者展开了疯狂的打击。
从雍正扩大化打击胤禩集团的人员来看,办事周全、才干杰出和平易近人的胤禩,赢得了王公大臣的支持和拥戴。
康熙诸子中,老九胤禟、老十胤䄉、老十四胤祯,都是他的主要追随者。即便后来他扶持康熙所属意的胤祯,他还是主心骨。
康熙皇帝身边六大领侍卫内大臣,有鄂伦岱(领班)、阿灵阿(及其子阿尔松阿)、满都护(康熙亲弟常宁之子,兼议政大臣、正白旗三旗都统)都支持他,内阁三位满洲大学士有马齐(首席)、萧永藻也是他的拥虿。
另外,宗人府宗令、简亲王雅尔江阿及满洲都统苏努(太祖长子褚英的曾孙)、阿布兰等,以及清初七大铁帽子王(此时没有睿亲王世系)、功臣勋戚的后世继承人,都是胤禩的铁粉。
就连已去世的康熙二兄、裕亲王福全,康熙舅舅、一等公佟国维,也曾力挺胤禩对皇太子胤礽取而代之。
然而,胤禩最终还是落选皇位继承人。
电视剧《雍正王朝》,是安排康熙帝看中了老四胤禛的铁面无私,认为他具有匡正朝纲、整治吏治的能力,所以,伙同所谓的上书房大臣张廷玉威逼步军统领隆科多力挺胤禛。
而在事实上,康熙是否属意老四,且不好说。毕竟,康熙命胤祯出任抚远大将军,有暗定储君的计划。但是,康熙因受寒引发心脑血管病突发而猝死,来不及公开指定接班人。
老八的失败,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他曾是大家共议的储位候选人,且以绝对优势胜出,差点将康熙的复储计划挫败。他的声望,让曾对他很倚重的康熙帝,感到了实质性的威胁。所以,康熙说他不懂事、很奸诈,且母家出身微贱,不予考虑。
二、胤禛标榜天下第一闲人,既支持康熙复立胤礽,又同胤禩来往密切,建造别墅都比邻而居,其实他伺机而动,利用胤禩遭受康熙打压而以机巧手段,赢得康熙的欣赏,而与胤禩保持了距离。
雍正皇帝的彻底胜利,也背弃了康熙曾对诸王、大臣的保护令:“朕万年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做主,令尔等永享太平。”这句话,出现在雍正帝的《清世宗实录》卷一中,对雍正即位后的翻覆不啻于一个开篇的讽刺。
3
聪明一世的康熙,最后究竟要传位给谁,是老四胤禛,还是老十四胤祯?
这是康熙朝留下的一桩公案。
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祯,也有很多巧合:一个娘生的;都很杰出;齿序相差一个十进制;名字读音相同,结构形似。
经历康熙四十八年第一次公开的夺嫡大战后,老十四为老八胤禩抱打不平险被康熙诛杀后,胤祯的仗义赢得了近乎寡情的父亲格外垂青,让他一个贝子享受到了独一份的和硕亲王的政治待遇。而老四因为支持太子复储,被康熙直接封为和硕雍亲王。
而且,他们的亲娘德妃老了,五十左右,还被康熙破格给了一个继续侍寝的恩典。
于是,种种猜测来了!
让人猜测的疑点是:
一、康熙五十七年,以胤祯为大将军王统兵西征,似乎欲崇其功,欲授其作为暗定储君的抚军之权。
二、康熙遗诏上,是传位十四子,而被篡改为传位于四子。“十”与“于”,似乎很好篡改,在“十”上加一横一勾则成。
三、胤禛即位后,虽然没有使胤祯死于非命,但也对其折磨施展了最严厉、最冷酷、最寡情的手段。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还安排雍正霸占着胤祯所爱的女人乔引娣,两人产生了情感。
雍正帝
许多人积极推翻康熙传位老十四一说,拿出了最有力的证明,就是所谓的康熙遗诏,上面清楚地写道:“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所谓康熙遗诏,无论是汉文本,还是满汉文本,都是继位者胤禛成为雍正皇帝后,在先帝于康熙五十六年颁发的《面谕》基础上增删、修改、润饰而成,不足为信。
雍正以康熙遗诏颁示天下时,当事人康熙已经驾崩,新的皇帝大权在握,也是胜券在握,可以决定一切。
孰是孰非,我谈几点意见:
一、雍正所修的《圣祖实录》提及康熙病危,宣读遗诏时,他不在场,在场的是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等。雍正的支持者、皇十三子胤祥也在场。
倘若是捏造,难免会招致这些夺位的政敌留下日记手札之类,揭发胤禛即位不合法。这不但会招致胤禩一党的极力渲染,也会受到铁粉胤祥的情感不满。
即便康熙临终前,胤禛已同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隆科多建立了攻守同盟,有可能玩清版“烛影摇红”,那都是后人的猜测。
二、雍正即位后,曾命最大的竞争对手胤禩领衔总理事务大臣,爵封和硕廉亲王,一度是雍正理政的主要帮手。
对于胤禩的办事能力,雍正曾说:“允禩为人聪敏强干,才具优裕,朕深知其能办大事”(《清世宗实录》卷三十),“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清世宗实录》卷三十一),甚至给与了与自己能力相当的高度评价。
若雍正得位不正,胤禩集团必然会不合作。只要胤禩突然发难,雍正也会招致群臣激愤、天下挞伐。虽然若干年后,胤禩被雍正严惩,死于非命,其被贬的党羽大肆渲染雍正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等十大罪状,但胤禩始终未言雍正篡位。
三、虽然汉文本“十”与“于”篡改不难,但是指定接班人的遗诏,事关江山社稷,康熙自然不会草率完成,而是郑重其事。
即便如此,那么连一个“皇”字都省了吗?最起码也该是“传位”或“传位于”皇十四子或皇四子。
况且,“于” 应是使用异体字“於”,同时备有满汉文本,如此一来,篡改就难了,必然会留下蛛丝马迹。清朝已发生过太祖、太宗二朝没有指定接班人,而导致宫廷争斗不休、皇家骨肉相残的悲剧,甚至爆出了太宗原系夺立的谣言,晚年一直在思考如何立储而痛苦怠政的康熙,自然不会再次遗祸后世。
四、倘若康熙要立老十四胤祯,为何临终前不召他回京城,而是让他远在千里之外。
抚远大将军胤祯手握数十万大军,在西北前线。而雍亲王胤禛被奉命处理部分政务,代表康熙祭祀天地社稷,少不了赢得大臣们的支持。这样的局面,如果择储不慎,必然会酿成国家大规模的内战。
对于康熙为何要在最后紧急关头,将一度极为欣赏的胤祯调离京城,调至西北,后来雍正给出的答案是:胤祯蒙昧无知,支持胤禩,康熙不想他参与夺嫡之争,使之远离是非。
五、康熙晚年因为诸子夺嫡而身心疲惫,日益怠政,导致吏治废弛,故而需要一个熟悉政务、谨慎理事的成熟政治家重整山河、整顿吏治,而不是一个性格豪爽而冲动莽撞的冲锋陷阵式人物—— 胤祯。
所以,一向坚持制度化办事的胤禛,也就成为了他最后的选择。
雍正为了标榜自己夺位合法合理,将康熙遗言“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大肆渲染,既崇隆康熙伟大的个性,也标榜自己是康熙最理想的接班人。
此文选自向敬之新书《清史不忍细读》,华文出版社2019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