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郊曾经住着数万上海人_说上海话,吃上海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9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16
导读

在祖国钢铁之梦的召唤下,建设者们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工作,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建起了炼铁基地,创造了“一年出焦、一年出铁”的“梅山奇迹”。在南京工作几十年后,在南京话的耳濡目染下,他们勉强能听说南京话,但是在上海…

上世纪50年代,江苏省南京市城郊的西善桥镇(今西善桥街道)东侧发现了一个大型铁矿,是为梅山铁矿。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因为,大型铁矿是钢铁厂的原料基地,而钢铁是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原材料基础。经济学家通常把钢产量或人均钢产量作为衡量各国经济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当时,国家正在大力建设上海宝山钢铁厂,便在南京梅山铁矿旁边建设一个炼铁基地——上海梅山铁矿基地,作为上海钢铁厂的后方物资供应地,为上海炼钢提供生铁。

1969年4月24日,梅山工程指挥部成立。按照那个年代约定俗成的做法,梅山工程的代号是“9424”。

在外人眼里,“9424”只是一串普通的数字。但对于梅山的两代建设者来说,意味着挥洒血泪的青春岁月。

上海梅山铁矿基地建设之初,当地还是一片农田,建设者们在一片农田之中搭起一排排低矮简陋的简易工棚。在祖国钢铁之梦的召唤下,建设者们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工作,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建起了炼铁基地,创造了“一年出焦、一年出铁”的“梅山奇迹”。这样的建设速度,在全世界的大型炼铁厂建设中都属于绝无仅有。

上海梅山炼铁基地虽然位于南京城郊,可却隶属于上海市。参与建设梅山炼铁基地的人,绝大多数来自上海,极少数工程技术人员从其他地区调动过来,人口最多时,在梅山炼铁基地工作、生活、学习的上海人,多达数万人,俨然一个“小上海”。

中国的国有企业,一直有“办社会”的光荣传统。梅山炼铁基地也不例外。

几十年来,上海梅山炼铁基地周边地区形成了一个“生态圈”,职工宿舍、菜市场、医院、电影院、学校、食堂、篮球场、百货商店、公园等一应俱全。这里的派出所和学校,都是由上海管辖,挂上海的牌子。孩子们从小学习的教材,属于沪版教材。他们读完高中后参加高考,也是参加上海的春秋季高考统招,考上海卷,报考上海学校。

1976年,上海梅山炼铁基地开办了一所中学,为梅山工程指挥部铁矿职工子弟中学,这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上海梅山二中。在这里上学的,都是梅山炼铁基地职工的孩子。

2016上映的电影《七月与安生》,在南京拍摄时,就选择了梅山二中作为拍摄点之一,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几十年来,从上海迁移到上海梅山炼铁基地的上海人,依然“顽固地”保持着在上海的生活习惯。他们说着上海话,吃着上海菜。在南京工作几十年后,在南京话的耳濡目染下,他们勉强能听说南京话,但是在上海人之间交流时,他们脱口而出的,依然是最熟悉的上海话。

有意思的是,2008年,梅山归属南京市雨花台区管理后,不管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有一些不适应。

现在,梅山的学校不再使用上海的教材,以后就是“考到”上海而不是“考回”上海。前面说过的上海梅山二中归属南京雨花台区,同时改名为南京市梅山第二中学。

由于梅山至今还生活着1万多名上海人,有相当一部分老职工及其家属只会说上海话,不会说普通话。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他们,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雨花台分局梅山派出所的民警们在熟练掌握普通话的同时,还得学会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哪怕他们有可能从没去过上海。为此,他们还邀请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教自己说上海话。

【参考资料:《上海梅山矿业有限公司》等】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