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_人若不识圣贤道理,私心用事,真是认贼为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77
导读

学者果能有志于六艺之学,当知此学即圣人之道,即君子之道,亟须在日用间自家严密勘验,反复省察。君子之道是仁,小人之道是不仁。君子与小人之辨,即是义与利之辨,亦即是仁与不仁之辨。故尽有小人而有才智者,彼之人法二执…

钱穆与中国文化

马一浮先生简介

马一浮先生(1883—1967),单名浮,字一浮,号湛翁、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化宗师。十六岁应试,名列会稽县案首(第一名)。二十岁赴美日欧留学。回国后“自匿陋巷,日与古人为伍,不屑于世务”,潜心研究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抗战爆发后,先生忧愤于民族危亡,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邀,出山讲学。1939年,在四川乌尤寺创建复性书院,讲明义理,选刻古书,培养人才。抗战胜利后,先生回杭,重居林下,主持智林图书馆。建国后,任浙江省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

君子小人之用心,其不同如此。充类以言之,只是仁与不仁、公与私之辨而已。人苟非甚不肖,必不肯甘于为小人。然念虑之间,毫忽之际,一有不存,则徇物而忘己,见利而忘义者有之矣。心术隐微之地,人所不及知。蔽之久者,习熟而不自知己其非也。世间只有此二途,不入于此,则入于彼,其间更无中立之地。学者果能有志于六艺之学,当知此学即圣人之道,即君子之道,亟须在日用间自家严密勘验,反复省察。一念为君子,一念即亦为小人,二者吾将何择?

——《君子小人之辨》

(《论语》)首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悦、乐都是自心的受用。时习是功夫,朋来是效验。悦是自受用,乐是他受用,自他一体,善与人同。……

《孟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君子之道是仁,小人之道是不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反此则有有我之私,便是不仁。由此言之,若己私有一毫未尽者,犹未离乎小人也。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君子与小人之辨,即是义与利之辨,亦即是仁与不仁之辨。(以佛氏之理言之,即是圣凡、迷悟之辨。)程子曰:“小人只不合小了。”阳明所谓从躯壳起见,他只认形气之私为我。(佛氏谓之萨迦耶见,即是末那识转此识,为平等性智,即是“克己复礼”,乃是君子之道矣。)一切胜心客气皆由此生。故尽有小人而有才智者,彼之人法二执,(人执是他自我观念,法执是他的主张。)更为坚强难拔,此为不治之证。“人不知而不愠”,非己私已尽不能到此地步。……

学者读此章(论语学而),第一须认明“学而时习之”,学是学个什么?第二须知如何方是“时习”功夫?第三须自己体验,自心有无悦怿之意?此便是合下用力的方法。末了,须认明君子是何等人格?自己立志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如何才够得上做君子?如何才可免于为小人?其间大有事在,如此方不是泛泛读过。

——《论语首末二章义》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