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中气论 (一)
原创: 扶阳中气 10月12日
扶阳中气论,依据皇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和扶阳疗法,遵循于现实生活实际而论。
第一,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皇帝内经: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可见胃气决定生死。人从出生时几斤重就是通过不断吃喝长大成人,人体一切都是脾胃化食物而生养。肾气,肺气,心气等五脏六腑之气,全身之气,一切皆脾胃之气所化。脾与胃是不可分的,脾胃之气就是胃气,胃气滋养全身一切,所以胃气定生死。
如何保护胃气?脾胃属于土,土只有温热才能生化万物,土寒则不生,这是自然规律,所以温热脾胃以化生胃气,反之,脾胃寒湿则胃气虚。胃肠道只有高温高热才能腐化发酵,正常消化吸收。
所以,胃气足吃点寒的没问题,如果胃气不足表示脾胃寒湿,再吃寒凉,脾胃更虚寒,功能低下,肠胃蠕动无力,食物不能腐化发酵,就会拉肚子,消化不良。“病从口入”,就是饮食寒凉伤中败胃,从而化生气血不足,再全身器官得气血不足而失养虚衰,虚则受邪而病。人体恒温,需要温热,任何寒凉都是破坏人体恒温,伐害生命。因此,脾胃寒湿化生气血不足,百病而生。
第二,阴阳。
人体阴阳就是胃气,胃气就是阴阳。在人体,阴是有形的,如血液,津液。阳是无形,如肾气,肺气,心气等。这些阴阳都是脾胃化食物而化生,所以都是胃气化生,有胃气才有阴阳。一个人十几天不吃不喝,胃气绝,阴阳也是死阴阳。胃气旺则阴阳旺,胃气衰则阴阳衰。调和胃气就是调和阴阳。病就是阴阳不和,即阴阳不平衡,这是内经讲的疾病第一原因,是无形的,无中才能生有,西医看到是有形的,只是结果而已。病是阴阳不和,所以治病要调和阴阳,这里不治病,不调和阴阳,只调和胃气即可,胃气旺了,自然可以化生阴阳,以达阴阳平衡病自消。
怎么调和胃气?胃气就是土气,土温热即可化气,所以温热脾胃即可。根据此理,如糖尿病等疑难杂症,中医的第一病因就是阴阳不和,所以,温热脾胃,以调胃气而和阴阳得解。并严格忌口寒凉饮食。
因此,温热脾胃,胃气旺则阴阳平衡,阴平阳秘,胃气衰竭,则阴阳绝离而死。
这里提出了阴阳合一,阴阳本是一根生,阴气流动即为阳,不动就是阴,阴阳其实还是一气之动与静的不同状态。阴阳合一,合在土,即脾胃土。所以调胃气即调阴阳。
第三,五行
中医讲什么都离不开胃气,胃气是核心,是中医的核心。人体有五行吗?人体本来没有木火金水土等,人体本来没有五行,没有阴阳,自然中有阴阳五行,我们把阴阳五行引入人体是作为一个理解与介绍的工具而已。肝不是木,肾也不是水等,五脏与五行是人为的对应关系,一种借代,一种是代表。五行对五脏,同样不吃不喝,五脏死了,五行也是死五行。内经: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脏是胃气生养,五脏就是胃气,五行也是胃气,只是胃气在不同位置的名称不同而已,在肾叫肾水,在心叫心火,心神,心气,等。同理,五脏六腑皆胃气滋养,五脏六腑皆是胃气。胃气是脾胃化生,脾胃只有温热才能化气。所以温热脾胃乃之根本。
综上,阴阳就是五行,五行就是阴阳,都是胃气。五行生克就没意义了,因为阴阳五行本是一个,即胃气。自然中五行有生克制化,用在人体中不是一个正确的思维。
如何温热脾胃?中成药中对脾胃大温大热的是湘中桂附理中丸,汤剂就是白通四逆辈。中焦土热则胃气旺,胃气旺则脏腑气旺,乃全身之气旺盛。
皇帝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这气是正气,就是胃气,也就是五脏六腑阴阳之气,皆是胃气所化。这说明决定生不生病的是正气,而不是邪气,邪气只是在正气虚时的一个发病条件而已,但今天的中西医都以驱邪为主。“扶正祛邪”是中医之原则,扶了正,邪自去,所以,我们只需要扶正气,实现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无病。当今中西医的杀毒驱邪,以邪气立论。而我们从正气立论,对脾胃大温大热,脾胃化生胃气足,正气旺,由正气调节身体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