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地图|你想不到!这个“臭”东西登上了米其林指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5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62
导读

早在辽、宋年间,豆汁儿就已盛行,乾隆十八年,有大臣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这样,在民间流传的豆汁儿就成了宫廷的…

这家伙?米其林?

上个月18号,米其林指南公布了首版北京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名单

就像豆腐脑应该是甜还是咸一样,这个榜单也让很多网友炸了窝,都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一外国卖轮胎的真的懂中国美食吗?

正所谓“众口难调”,各人口味不同,对具体餐厅的喜好也不同,不必强求,但是榜单中这些小吃种类却真真的代表着老北京的风味,如果要从中选出最特别的一个,那非豆汁儿莫属。

酸爽的味道

豆汁儿,实际是制作绿豆粉丝或淀粉时剩下的汤水发酵而成的,先将绿豆浸泡去皮,打磨成浆,然后发酵,沉底的成为淀粉,上层漂浮的则为豆汁儿,当然这还只是生豆汁儿,需要熬制成熟豆汁儿才能喝。豆汁儿色泽发青,入口微酸,第一次喝的人甚至觉得这是一种霉馊的味道,不能适应,但细品就会品出其中蕴含的豆香,回味无穷。

早在辽、宋年间,豆汁儿就已盛行,乾隆十八年,有大臣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这样,在民间流传的豆汁儿就成了宫廷的御膳。

作为北京传统风味小吃,豆汁儿不仅受到普通老百姓的喜爱,许多文人墨客都对豆汁儿有着深厚的感情。梅兰芳先生全家都喜欢喝豆汁儿,每天下午到外面端一锅豆汁儿,全家大小,一人喝一碗;老舍先生自封“喝豆汁儿的脑袋”,还用豆汁儿招待外国友人;梁实秋先生还专门写过一篇散文《豆汁儿》:“豆汁下面一定要加一个儿字……

若没有这个轻读的语尾,听者就会不明白你的语意而生误解……豆汁儿之妙,一在酸,酸中带馊腐的怪味。二在烫,只能吸溜吸溜的喝,不能大口猛灌。三在咸菜的辣,辣得舌尖发麻。越辣越喝,越喝越烫,最后是满头大汗。”

豆汁儿伴侣

“焦圈”,又称“油炸馃”,色泽金黄,焦香酥脆,清代俞樾《忆京都》词中有:“忆京都,小食更精工。盘内切糕甜又软,油中灼果脆而松”,其中的“油中灼果”指的就是焦圈一类的小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到过这款美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

焦圈开始并不是豆汁儿的原配,而是与烧饼搭配食用,将焦圈夹在马蹄烧饼或叉子火烧里,佐以咸菜同食,烧饼的香软和焦圈的酥脆皆在口中,美味非常。

不知从何时开始,焦圈成了豆汁儿的最佳搭配,说也奇怪,除了焦圈,很难有别的吃食能和豆汁儿在味道上共处无事,作为老北京传统小吃的经典,展现着老北京的风俗人情,让人魂牵梦萦。

*投资需谨慎

文 创 / 历 史 / 文 化 / 拍卖 / 收藏资讯

微信ID:xs-sankongbu

点右下角“在看”,

领了吾道鼠老师的好运祝福再走~~~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