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件不愿意参与其中的事情。距离世界大战之后,人们更是在战火中,理解了生命的可贵,还有战争的残酷。但是直到现在,很多国家,依然都处于战火纷飞的情况,或为了信仰,或为了利益,在前线留下属于自己的热血。
可是,毕竟参战的是人,却不是只知道杀戮的机器,因此在很多时候,僵持不下的两方,往往会在战场上出现一些“规矩”。无论是一战当中的随便打打,圣诞节不准开火,还是二战中的两军除非命令,不得跨越“红线”,都是默认的“规矩”。
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自从苏联内部解体之后,原先的大国,分成了不少国家。俄罗斯则拿到了最大最多的那块蛋糕,但是国力大伤的俄罗斯为了恢复元气,认为只靠自己,起码要花个几十年,到时候美国肯定会从中插手,自己一辈子都无法起来了。于是,他们只好将目光放到了车臣身上,这个国家地理位置上,是交通要道,运输物资和石油,都要经过这个地方。俄罗斯必然不愿意放手。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方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到最后,开始了长时间的战争。但是在某次战役当中,却发生了一件让人哑口无言的事情。俄罗斯的军队遇到车臣的部队,肯定是要和他们交火的,但是这两边打着打着,车臣忽然就停了火。
察觉到对面没有开火的俄罗斯,自然也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很好奇对面在想些什么。没多久,忽然有一个车臣士兵,高举双手走了过来。这让俄罗斯人感到很诧异,还以为他们要投降了。
等待士兵走到俄罗斯的阵地的时候,俄罗斯人将他摁倒在车上,搜过身,才开口询问他的来意。让这群士兵没想到的是,车臣人一开口,就说出了让他们哑口无言的话:“我们那边没有弹药了,能不能从你们这里买一点,等回去了再接着开打”。
这让俄罗斯人忽然就笑出声来,众人纷纷觉得是不是这人被打坏了脑袋,居然在敌军的手上来买东西,然后回去再接这开战。于是指挥官笑着回绝了他的要求,让他赶快回去找个医院治病,但是车臣的士兵却是硬气得很,甚至觉得俄罗斯人不卖,只是因为价格还不够高,于是将开出的价格,往上涨了一倍。
这让原来哈哈大笑的俄罗斯人,忽然间沉默了下来。指挥官试探性的问道:“你认真的?”,车臣则回答,这难道还有假么?其他地方的俄罗斯军队都卖给我们,凭什么你们不能卖?难道你们以前没有做过么?俄罗斯的士兵们,则是面面相觑,谁也没有说话。
在交易达成之后,俄罗斯士兵将多余的物资,交给了对面的车臣装甲车,等到装甲车回到了自己的阵地里,在两边的通讯兵交流后,宣布一切准备就绪,“战争”再一次开始打响。
这整个故事听起来充满了魔幻现实的色彩,但是不得不说,这的确在当时的俄罗斯,是常见的事情。在苏联笑话里面,就曾经说过,苏联人开着飞机到莫斯科,只为了能抢到新鲜的面包。这是因为,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虽然继承了不少军事装备,还有先进的重工业,但是他们的经济却没有得到发展,甚至有时候,军人连自己的胃都填不饱,更别说还是一般的市民了。
那些武器又不能填饱肚子,但是可以换成钱,间接填饱肚子。在战争打响之后,有些心思活跃的士兵,就趁机将这些武器,卖给了对面的车臣士兵,并且约定好不准打自己的部队,对面只需要给钱,或者给相应的物资。
甚至还有不少人,自己没有办法像上级一样,掌握那么多武器,于是就积极上战场,然后在战场上卖给对面武器,回来的时候再报告说,自己的武器丢失或者损坏了,要求再换一把新的,并且不断重复这个过程。这种方法一传十十传百,转眼之间就在士兵们中,流传开来。自然也让他们的上级知道了,他们怒骂这简直是荒唐!
于是下令将这些士兵严加处罚,然后在军队里,三令五申,不允许将武器私自倒卖,如果发现的,就交给军法部来处理,同时还让军官们严格看好自己的手下。可惜的是,尽管纪律再严,士兵们也没有法子填饱肚子,依然有人铤而走险,愿意将武器变卖,哪怕是这些武器,在明天或者什么时候,就会对准自己,还有自己的战友们。
在当时的体制之下,出现这种情况,或许也算是意料之内。毕竟武器是一个士兵的“护身符”,如果连这个“护身符”都要卖掉,那就意味着,在当时的苏联,或许每个士兵,都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