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临终前单独召见老四胤禛,分别对老八胤禩、老十三胤祥和老十四胤禵做了一番简短而又客观的评价。
对老八的评价是:“处处学朕,可他处处学得不像。朕是以宽仁治仁,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已经放纵过度,他却比朕则还要放纵。即便他的宽仁是真的,也只会把我大清江山彻底毁坏。”
对老十三的评价是:“性情中人,他的心地是光明的,重情义,可是他嫉恶如仇,不会权变,朕圈禁了他十年,就是怕他一时冲动,闯下大祸,结果把你给牵连进去,那怎么收拾啊!有了这十年的教训,想他也会成熟起来,可以做好你的帮手了。”
对老十四的评价是:“这些年镇兵经武很见成效,可是他胆子过大而胸襟狭小,用于治兵尚需谨慎得当,用于治国则必然坏事。”
康熙为何会评价代父出征,封大将军王的老十四胆子过大而胸襟狭小呢?
老十四胤禵和老四胤禛是一母同胞的嫡亲兄弟,生母是德妃乌雅氏。胤禵的性情与才能跟老十三胤祥极其相似,性情豪爽、深通兵法、满腹韬略。不同之处在于,胤祥在太子被废后一心支持四哥参与夺嫡,而胤禵则是八爷党的重要成员,一直暗地里跟自己的嫡亲哥哥耍阴招,下绊子。
正如康熙所评价的那样,胤禵确实是胆大妄为。在热河狩猎期间,康熙发觉了太子与贵人郑春华之间的奸情,胤禵竟然落井下石,冒着杀头的罪名伪造了一份太子手谕,调太子奶哥凌普率兵入驻行宫,迫使康熙移驾戒得居,并停用太子一切印信。
胤禵这招落井下石事先并未与八爷党提及,当他把伪造的太子手谕拿给老八看时,令平日里一向稳重的老八都感到震惊,而胤禵却轻描淡写地说道:“不冒风险就成不了大事,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
推举新太子时,受文武百官联名举荐的老八遭康熙严谴,老十四为了替老八打抱不平,在乾清门外当着百官的面与老十三打架斗殴,丢尽了皇家体面。康熙责问他时,胤禵又出言不逊,害得老皇上拔剑要宰了他,随后当场晕厥过去。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老十四胤禵确实胆子很大,敢行常人不敢行之事,甘冒常人不敢冒之险。
胤禵除了胆子大外,胸襟狭小的性格特点也很突出。康熙驾崩后,胤禵认为是雍正是篡夺了原本属于自己的皇位,于是怨毒满心、出言不逊,甚至毫无人臣之礼。回京奔丧途中,他在山神庙破口大骂:“八哥、九哥、十哥,你们在京城里做什么吃的!”回京之后,他大闹灵堂,总管太监李德全向他宣读皇上圣旨,胤禵口出悖逆之言:“皇上?是四哥吧,登基大典还没办,他就敢称皇上了!”
见胤禵在灵堂上闹得太出格,德妃只好出面劝阻,不料胤禵竟然以“你不是太后,管不了大将军王”的理由把生母推搡到一边差点摔倒。雍正赶到灵堂后,胤禵竟然拒不参拜,还赏了侍卫张五哥一个耳光,原因只是张五哥义正严词地要求他参拜皇上。
胤禵始终对雍正篡位之事耿耿于怀,不仅写信撺掇旧部富宁安抵制新任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而且时常入宫在太后面前挑拨离间,甚至不惜以命相逼,只为替雍正冠上一个屠戮手足的凶残恶名。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做为一国之君的皇帝更应该胸怀宽广,海纳百川。先不论雍正篡位之事是否存在,即使是真的,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胤禵做为唯一的嫡亲兄弟,总应该在表面上维护自己的哥哥,而不是从中挑拨,离间母子亲情,致使太后郁郁而终。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雍正削除了胤禵的爵位,将他发配到景陵替先帝守灵,又以太监宫女散布留言的借口将他的爱妾乔引娣留在宫中做贴身宫女。
雍正这样做是想让老十四胤禵明白一个浅显易懂而又颠仆不破的道理:身为赌徒,就要愿赌服输,否则的话,下场将无比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