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们找回家,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至于方法,都是一点点摸索出来的,没有‘公式’可言。”在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救助科的岗位上,周广龙一待就是27年,陪伴108个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寻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一次又一次将迷失在回“家”路上的孩子带回了人生原本的轨道,周广龙也因此被媒体誉为“寻亲达人”等名号。可他觉得,这只不过是一次看见了便转不过身去的寻常事。与孩子日积月累的相处中,一同产生了共鸣,他只是打心底去帮助而已,“正因为有了这份心了,一切好的结果便都会逐渐实现。”
日前,周广龙被评为“全省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而在他看来,每个人当专注于一件有意义的事,一路坚持下来,心思都投入进去时,“谁都可以带来美好的改变”。
坚持:当“家”变得模糊,寻家变得十分重要
到了2020年,周广龙就满60岁了。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孩子们则未满18周岁。27年来,他在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救助科的岗位上,一次又一次“碰运气”地和孩子们一同寻家,至今未有停歇的意思。
这里的孩子,有的因为各种原因不愿回家,把中心当成了自己长期停留的“家”;有的长期四处流浪,心中“家”的印象已经越来越模糊,回忆不起曾经的家的模样;还有的是残障人士,因为不善表述,根本说不清家在何方……
初初来到这里,面对一个个孩子,周广龙感觉这项工作“十分艰难”。可一点点地接触,一次次“偶然”的寻亲成功,父母孩子的相拥和再述故事后,他发现“寻亲”即便再难,依旧无法掩盖其意义。周广龙说,“工作久了自己就有感觉了,很多父母是倾其所有去寻找孩子,而孩子也总归期待父母的爱,如果我们能帮忙早一点找到孩子,就是给这些家庭减轻很大的负担。”
当心“沉浸”在这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了——“孩子不讲,或者不愿意讲家里的信息”。据了解,当这些流浪儿童被送进该中心的时候,相关工作人员会将其相关信息录入全国救助信息网,抽取其DNA血样并上传至全国打拐数据库,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刊登寻亲公告,积极帮助他们寻亲寻址。
周广龙知道,只有回归家庭,融入社会,这些流浪的孩子才有可能更好地成长,因此把流浪儿童“寻亲返乡”作为自己的日常工作重点,不厌其烦地投入其中,从理性地对原始档案进行分析,到寻找线索,并通过电话、网络、实地走访等手段,千方百计为孩子们寻亲寻址。
然而,茫茫人海里寻找“家”的方向时,如果没有孩子的配合,同样是任务紧、难度大。不过,这一切都不能成为周广龙希望帮助流浪儿童回家的障碍。在他心目中,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也没有不渴望得到亲情的孩子,没有一个人心里不想得到家庭的温暖。
“一开始大家不喜欢暴露家庭的信息,可跟孩子在一起久了,总会想到些方法和经验。”周广龙说,工作开展无论再怎么难,都没有捷径或公式可寻,只能走过这段“艰难”的时光,直到找到自己适合的方法论。
突破:跟孩子站在一起,他们也会给到答案
“无论如何,人和人之间是能感受彼此的用心的。”在和孩子的漫长相处时间里,周广龙发现有的孩子似乎没那么叛逆了,甚至愿意和他谈天说地,不经意间透露自己的想法,还称他为“广龙叔”。在他看来,自己和孩子的距离在一点点拉近。
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周广龙时不时跟孩子们一同开始寻亲的“挑战”。他从孩子们的口音、聊天内容中寻找线索,为了核对信息,学会了使用百度地图,一听到地名,就打开地图让他们辨认,问他们周边有哪些还能记得的地方,如果能对上,那寻亲范围就缩小很多了。
因为使用的次数多了,周广龙对大部分省、市、县甚至乡镇的特点、风俗都有一定的了解,有些乡村小道路线、建筑物、标志物也记得比较清楚。心挂着孩子们的寻亲梦,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在宝贝回家、让爱回家等网站上查找匹配信息。由于能够掌握的信息极为零碎,他只能逐条点击信息阅读,每天查看上万条信息。
还因为这样,周广龙成为了一个“细节控”,在别人看来无关紧要的片言只语,只要他获取到,一定要反复核查,生怕漏掉半点对寻亲有利的信息。正是他的细心和坚持,很多受助儿童在不能提供任何线索的情况下,被他大海捞针地找到了亲人。
这个过程中,周广龙和孩子们的默契“配合”让不少人称赞。可在周广龙看来,这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每一个初来乍到的孩子,无论是温顺,还是叛逆,带着怎样的故事和伤痕累累的心,对于他来说,都没有差别。他希望用关爱打开孩子们的心扉,倾听孩子们的故事,感受他们曾经经历的辛酸和苦难,帮助他们重新学会信任人和生活。
“我们会轮流值班,这是个很难得和他们静下来相处的机会。”周广龙说,有的孩子刚到中心时,因为之前长期流浪在外,有许多不好的生活习惯,但孩子们外表带刺,往往内心脆弱,自己不应该严管,因此需要和他们亲近,带领他们一起劳动,让他们慢慢恢复正常的生活习惯,“相处久了,他们往往一跟你说,就说出了家里的信息,接着,寻亲便会逐渐有进展。”
温馨:就像一场美好的缘分,走出困境开始新人生
27年来,周广龙为108位孩子找到回家的路,继续自己的人生道路。在他记忆里,最为欣慰的是一个个流浪孩子与家人重逢的场景。其中,在8岁时就离家出走,在中心生活了9年的小杰早已成为了他的“好朋友”。
在周广龙的记忆中,进入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后的小杰是名副其实的“刺猬头”。他回忆道,孩子时不时会开玩笑地起哄说——周广龙每帮助一个孩子寻亲成功就能收到100元奖励,“自己才不让周广龙得益”。
周广龙分析道,这孩子十分抗拒和聪明,老是闹事。“自己说不生气是假的,可还是会找这孩子单独聊,聊着聊着,他就把家里的信息也给自己了。”他说,和孩子可以天南海北聊天说地,所有的兴趣都可以提及,后来,他想家了,就开始和他一起摸索关于“家”的线索。周广龙觉得,这孩子聪明得很会闹事,但也足够聪明,能感知到别人的善意。
在8岁时就离家出走,在中心生活了9年的小杰借助公安机关、新闻媒体的力量,最终与母亲联系,听到那声久违的"妈妈",小杰母亲当场激动得晕倒在地。周广龙说,“他的妈妈也是每年都会到走失的地点寻找孩子。”
“我可帮你找回了家人,看你以前还起哄。”那一天,周广龙特意逗弄小杰,大家幸福又快乐。而小杰也早已从抗拒变得亲近,每年逢年过节总要电话跟自己的“广龙叔”通通话,聊近况。周广龙开心地说道,这孩子虽然隔了9年回到家,但现在已经读大学了,“也算是见证他从中学到现在一直的成长,像一段美妙的缘分。”
能不能回到人生原本的轨道?回家的路有多漫长?实际上,周广龙非常注重孩子们回归家庭后的情况,定期与当地政府部门、学校、社区沟通联系,尽量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防止二次流浪。
他帮助过的小田兄弟,其父亲、伯父相继去世,叔叔患精神疾病,母亲离家出走,音信全无,家里无人照看,周广龙多次与当地民政局沟通联系,帮助小田兄弟俩解决户口、住房和读书问题,办理了低保,把他们妥善安置在当地。
而帮助过的小谷回归社会后,在餐厅做厨师,但被老板拖欠工资,生活陷入困境,周广龙得知后,马上四处联系朋友,安排小谷到其他餐厅工作,帮助他渡过难关。还有许多终于回家的孩子,最后成为警察、厨师、司机、技术员等,过上正常的生活。
“这些都是极其普通的事情。”周广龙说,“平凡如我们,其实每一个人都能带来有意义的事情,当心意灌注其中,就会陆陆续续带来美好的结果。”
花絮:“只要能尽快让孩子们回家,我就安心,不痛了”
2018年,作为中心“寻亲返乡”专项行动寻亲小组中的一员,他与往常一样谨慎进行工作。然而,一开始进入中心的孩子,大多数因为个人信息不全,年龄、智力较低,对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没留存多少印象,也无法清楚描述情况,让所有工作人员感到为难——给这些孩子寻家,犹如大海捞针。
在这个过程中,周广龙腰痛的老毛病又频频发作,腰间的疼痛让他坐立难安,医生给出的建议是必须马上手术。然而,正是寻亲工作的关键时刻,有的孩子看到别的同伴找到了亲人,又羡慕,又失落,周广龙看在眼里,心有不忍,也想尽快帮助他们与家人重逢,加上由于长期从事寻亲工作,经验比年轻的同事要丰富些,对孩子们的信息掌握得也更多一些,他总想尽力多整理自己掌握的资料,多空出时间安慰中心的孩子,一直拖着没有动手术。就这样,他忍着疾病的疼痛,坚持把资料全部整理完毕,交给其他同事继续项目,才愿意到医院接受治疗。面对大家的关心,他只是笑着说自己没有什么大事:“只要能尽快让孩子们回家,我就安心,不痛了。”对于周广龙说,一切的艰难都不是问题,只要能陪伴孩子们重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