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幸孕姐(拥有本文版权,欢迎分享转发)
很多妈妈担心宝宝吃不饱,孩子一哭就赶紧给娃喂奶,尽管他表现出抗拒的样子,妈妈们依旧不以为然,最终导致宝宝被过度喂养,这无疑是“揠苗助长”,供过于求只会适得其反。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宝宝被过度喂养时,身体发出的5个“求救信号”
1、口臭
新生儿的器官并未发育完全, 消化功能还很弱,吸收能力有限,过度喂奶,会导致孩子无法吸收过量乳汁,积滞在体内造成积食,表现为宝宝的口臭明显。
2、胀气
过度喂养会导致宝宝的消化道功能紊乱,肠胃负担过重会出现腹部胀气,宝宝被肠绞痛折磨,经常性夜里哭闹。
3、变胖
正常情况下,宝宝的身高和体重成正比增长,宝宝刚出生的头3个月,每周的体重增长大约为180~200克;4~6月涨幅变缓,约为150~180克;9~12个月为60~90克。
虽说以上数据会受个体差异的影响,可如果宝宝体重猛增,身高却一直不动,出现长胖不长个的现象,就是过度喂养所致。
4、吐奶
宝宝的胃部呈水平状,一次性摄入母乳过多,乳汁进入幼儿胃部以后,容易回流到食道内,从而致使其出现打嗝、溢奶吐奶的情况,过于频繁吐奶溢奶,当妈的一定要提高警惕。
5、便秘
当宝宝的消化系统超负荷运转时,会出现不规律排便(正常每天应该是2~5次)、经常性便秘,大便颜色偏绿且带有泡沫的话,很可能是被过度喂养。
如果宝宝身体发出以上5个“信号”,家长一定要控量喂养,过度喂养会对宝宝造成3个伤害。
一是超重,宝宝在1岁内脂肪细胞增长最快,如果营养过剩,极易导致肥胖,增加患糖尿病、心脏病的几率。二是伤肠胃,1岁内的婴幼儿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好,过度积食易加重肠胃负担,而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等;三是伤脑,宝宝进食过度,为了尽快消化,身体里大部分血液和氧气被分配到肠胃“工作”,导致大脑暂时缺血缺氧,易损智商。
周岁内的宝宝到底该吃多少奶?
周岁内宝宝不会说话,新手妈妈很难差距到宝宝的不适,那么宝妈如何科学性的给娃喂奶呢?
刚出生的几天内的新生儿对奶的需求量很小,刚开始每次只需要3~5ml;4~5天后,每次奶量可达30ml;一周以后每次奶量每次可达60~180毫升。
0~2个月的宝宝每天喂6~8次,大概在2.5~3.5小时吃一次即可,可根据孩子的消化能力,逐渐加量。2~3个月的宝宝每天喂5~6次,3~6个月的宝宝每天喂3~4次。
6~9个月的宝宝每天喂3次,可以适当增加辅食。9个月以上的宝宝每天喂2次,总量250ml,按时吃辅食。其实,一天要给宝宝喂多少奶,有一个计算公式, 一日奶量=128毫升×体重(千克),宝妈根据这个来就不会错啦。
宝宝没吃饱的表现
宝宝要是没吃饱,身体会有哪些表现呢?
1、发育落后于同龄人
宝宝出生后第二周开始,体重开始增加,直到满月体重增长会达到出生时的30%,长得快的宝宝,甚至能达到出生体重的50%,如果孩子的身长和体重落后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证明孩子缺少营养。
2、脾气暴躁爱哭闹
如果宝宝只有吃奶才能安抚情绪,说明孩子没有吃饱。
3、吃奶时吮吸力度大
宝宝若是处在饥饿的情况下,吃奶时会表现得特别积极,吃母乳时会紧紧地抓住妈妈的衣服,吮吸起来也格外急切,力度很大。而且会左右摆动头部,张开小嘴,急切想要吮吸东西。
4、排便次数过少
母乳宝宝每天排便6次以上才为正常,如果低于这个次数,宝宝可能没有吃饱或者妈妈的奶水质量不高。(M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