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Summer姐姐 / 文
最近,国内某母婴类社区平台发布了《2019年度中国家庭孕育方式白皮书》,其中有一条调研结果引人注目——
中国年轻父母全职在家的比例逐渐上升,占比58.6%。
另一个有意思的调查,来自于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
他们对1987位已婚夫妻进行了一项调查,对于男性成为全职爸爸,女性赞成的比例是45.8%,男性赞同的比例竟然更高一些,达到了52.4%!
而这种趋势,不光适用于中国。
在美国,有将近40%的已婚女性比配偶挣得多,因此也使得全职爸爸的比例不断上升。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女性经济能力的质疑越少,全职爸爸和全职妈妈的比例就会越均衡。
话虽如此,受到传统意识和社会偏见的影响,全职爸爸在中国多少还是有点儿“水土不服”,许多人心中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男人全职带娃,会带成什么样?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全职爸爸》。
这是一个上海家庭的真实故事,女作家毛利和丈夫小陈,在儿子出生后不久曾约定:将来谁先成功了,另一半就回来带孩子。
几年后,毛利的一部小说卖了版权,入账一百多万,事业也蒸蒸日上。
她对丈夫说:兑现承诺的时候到了。
毛利给丈夫两万月薪,“包养”他三年,让他成为全职爸爸,于是,一个上海家庭的角色互换实验开始了。
你一天到晚到底在忙什么?
“你一天到晚都在忙什么?”据说,这句话堪称杀死全职妈妈的金句。
现在,全职爸爸小陈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从早上七点半开始,做早餐、吃早餐、送孩子上幼儿园、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买菜、为儿子幼升小查资料、做调研……一直到下午接孩子,晚上陪孩子写作业、读英语、骑完车、洗完澡,讲完睡前故事,一天的忙碌才算结束。
而这个时候,妈妈毛利已经喝着啤酒、啃着鸭脖,看完了世界杯每天的头一场比赛。
小陈称自己为“每天在线二十多个小时的优秀员工”。
所以,当毛利有时候不经意地脱口而出“你一天到晚都在忙什么”的时候,小陈就会迅速弹起来反问:“你不知道我有多忙吗?”
愤怒、委屈溢于言表。
2016年的日剧《逃避可耻但有用》中,女主角向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务的男主角提出“契约婚姻”的建议,即把“家庭主妇”当成一份工作,并且算出了这份工作的“年薪”——按当时的汇率来算,相当于19.7万人民币。
当时日本的大多数人认为,已婚女性就该好好在家“相夫教子”,而另一方面,又在抹杀其作为“家庭主妇”创造的价值,因为没有人需要对此付出应付的报酬(包括尊重),自然理所应当地认为一切都是应该的。
意识到家务劳动也是有价值的日本全职妈妈们,纷纷晒出了自己的日程表:
右边的日程表,是家里有婴儿的情况下,全职妈妈早上4点起床,晚上1点才能睡,一天只能睡三个小时!
而左边的日程表,是孩子长大些的情况,同样也是从早上7点到晚上12点不停歇。
因此,当她们听到“你一天都在忙些什么”的时候才会尤其愤怒。
“只有真正付出过努力劳动的人,才会因为被轻视而愤怒,我很欣慰。关于全职爸妈这个职业,经常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吃饱了撑的去干的闲差,小孩无论如何都会长大。”
爸爸带娃,优势到底在哪儿?
其实,爸爸回家带娃也是有优势的。
首先,体力是绝对的优势。
五、六岁的小男孩儿,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骑着小车冲出去时,妈妈一般只能上气不接下气地追在身后,过不了几分钟,就被儿子甩得无影无踪。
但是爸爸小陈买了辆平衡车,随时可以跟上儿子的步伐,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自从爸爸开始带孩子之后,儿子明显续航时间短了,以前他能精神到夜里十一二点,现在每天晚上十点左右,居然没动静了。
爸爸的策略就是:尽可能把小孩的电放完,让他自动关机,上床睡觉。”
当然,这么做的代价就是:爸爸也累得够呛。
小陈每天晚上十点,都会累倒在儿子的小床上,成为全中国作息时间最健康的中年男子。
因为,明天又是一场近身搏斗。
接下来的这个优点,是在同一个小区的大妈们袖着手总结出来的:懂得放手。
妈妈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娃,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过于关注安全问题。
教孩子骑自行车的时候,爸爸一放手,一群大妈就开始嚷嚷:“哎哟哎哟,小孩摔下去啦!”
爸爸不为所动:“没事,他会自己站起来。”
结果,两个晚上,孩子就学会了骑车。
听说孩子摔到绿化带里,妈妈和姥姥又担心又心疼:摔伤了咋办?爸爸的做法是:给娃买了一辆更大尺寸的自行车。
心大的爸爸粗中有细:他在孩子每次摔到之后都会仔细检查他的护具,保证孩子下一次不会受伤。
现在,毛利和小陈的儿子,已经成为小区里骑车最好的孩子了。
与丈母娘的“战争”
以前,毛利和丈夫、儿子一起,住在自己妈妈的家里。
全职爸爸走马上任,意识到老人带孩子存在的种种问题之后,做的第一个决定就是:一家三口搬出来,单独住。
但是,丈母娘很难完全退出育儿的世界。
小陈刚开始全职带娃的时候,沈女士经常突然查岗,发现小陈在家“补觉”的时候,就会异常愤怒地向女儿告状:“我每次打你老公电话,他怎么都在睡觉?”
毛利脸上挂着和蔼的微笑,问:“你为什么老是打他电话?”
坚决拒绝妈妈插手已经交给了丈夫的育儿工作,是毛利一直的原则。
原来孩子什么都不会,因为一切都被姥姥姥爷包办了。而小陈带着儿子和毛利搬出来的这一年,6岁的儿子学会了自己洗澡、刷牙、穿鞋、穿衣服。
想要摆脱原生家庭的不好影响,首先就是要脱离对原生家庭的依赖。
很多人,一面享受着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经济、生活上的便利,一面抱怨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拖累与羁绊,这样的人,不可能真正独立起来。
实验成功
一年半的全职爸爸带娃生活,妈妈毛利得出的结论是:
“谁要是告诉我男人不适合带孩子,我肯定还是那两个字:我呸。”
而爸爸小陈的态度则更加乐观:
“辞职恨晚,全职爸爸这份要求全能的岗位上,我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并且,我还没干过瘾呢。”
实验大获全胜。
读完整本书,我最感动的,是全职爸爸小陈的这两段话:
“超级奶爸的入门标准极低,好像母亲在照顾孩子这件事上,理所应当背负起比男性更多的职责,而父亲们只要在育儿途中‘诈尸’般出现,无论干得好不好都可以被冠名为‘超级’。
身在职场上的许多优秀妈妈们,不得不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分个轻重。那些纷纷表示自己不算超人妈妈的女性同胞们,其实缺的不是实力,而是精力,或者是能有效陪伴孩子、分担压力的助手。”
理解万岁。
很多时候,许多误解和偏见的原因,就在于不了解,以及不想去了解。
积极、主动地换位思考,会让一个家庭的争执和戾气少一点。对一个社会来说,也是这样。
如果有一天,当我们再提到“全职爸爸”的时候,不再会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和格外的称赞,也不会有不怀好意的嘲讽和质疑,只会认为全职爸爸是像全职妈妈那样,一种基于自己家庭情况和个人意愿而做出的理智选择。
如果,无论是全职妈妈,还是全职爸爸,都能够得到家庭另一半的理解和支持,也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那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社会。
全职爸爸不是英雄,但每一位爸爸,都应当参与到育儿中来。
以上。
你会选择成为全职爸爸或者全职妈妈吗?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