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锦鲤妈咪原创作品
前几天陪着爱人去给家里的老人上坟,我家“这块木头”如今30多了,平时讷语少言,是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从不会有太大的情绪波动,更别说流泪了。
唯独每次来给爷爷奶奶上坟,老公都会哭的很伤心。
他和我说过,他小时候基本没在父母身边长大,是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的,爷爷的严肃和奶奶慈祥充斥着他整个童年。
细想起来,我们这代很多人小时候也都是和老人一起生活的,而大部分都是和爷爷奶奶比较齐亲,包括我自己也是,从小也经常由奶奶带着。
到不是和姥姥不亲,而是印象里似乎我们那时候帮忙带孩子的主要都是爷爷奶奶。不过随着我们成家立业为人父母,我现在突然发现,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好多家庭老人带娃,奶奶不再是主力军,姥姥反倒成了“热门首选”?不过细想之下,原因也不难猜,无非是以下几种。
姥姥带娃成主力,原因其实不难理解
1)自己妈带娃,有问题好商量
现在家庭一般都是421组合,年轻的夫妻二人为了家庭奔波,多半在带孩子的问题上“分身乏术”,老人帮忙自然成了大部分家庭的首选。
早先时候,涉及到老人带娃多半都是奶奶出面,主要是受到传统观念影响,母亲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会想到这是你“老X家的种,自然需要你们家出人照顾了。”
而奶奶们也多半是处于这种原因,自己家的血脉自然要自己来照顾才放心。
不过如今的年代不同了,大家的思想也都更加开明了,很多时候年轻的父母都会觉得,与其特意让婆婆来带孩子,还不如自己妈来的轻松,有问题也好商量,矛盾也少。
2)婆婆和亲妈的出发点不同
婆婆带孩子,心思多半在孩子身上,并且觉得,我是在给“儿媳妇”带孩子,是在帮儿媳妇的忙,在心理上会觉得儿媳妇要“承我的恩情”。
但自己妈就不同了,在她们眼里,我是来给自己女儿帮忙的,自己的女儿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苦一些了一些也都无所谓了,更不会因此就让女儿感觉欠了自己多的恩情。
毕竟生养20多年了,哪里还会在乎多几年的付出。
3)如果自己收入不高,婆媳矛盾更尴尬
一般女人在休完产假之后,再回到公司基本都会被调岗,调岗的目的自然是多方面的,比如方便照顾孩子,减少工作强度等等,但无一例外,宝妈收入几乎都会缩水。
如果本身家庭比较富裕还好说,不指着宝妈挣得这份工资发挥多大作用,但如果家庭条件一般,需要夫妻双方的收入来支撑,那么这次收入缩水就会对家庭造成很大影响。
婆婆的态度会因此变得不明朗,甚至会产生儿媳没能耐,挣得不多还不会带孩子的错觉。这个时候一旦因为育儿问题婆媳发生分歧,不吵架都怪了。
4)思想的转变
最重要的还有一点,过去在老人心里,当姥姥都会觉得谁家的孙子谁带,除了奶奶乐于带孙子外,姥姥本身对此也有些排斥。
但现在不一样了,人们的思想开明了,在不少老人眼中,外孙子、外孙女和孙子、孙女没啥区别,而且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女儿,只有一个孙子辈,自然也会亲近的不行。
甚至为此和亲家争夺“孙儿”抚养权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介于此种情况,不少婆婆又乐得清闲,因此越来越多的姥姥反倒成了带娃主力军。
其实说句实在的,双方老人都不容易,谁来带孩子不应该成为双反起争执甚至反目的缘由。
到底谁带孩子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就好了。
谁时间方便谁帮忙,谁住的近谁帮忙,水身体条件允许谁帮忙就完事了。总之,无论哪方老人帮忙带娃,家长都应该明白,这只是一时之策,但凡条件允许,孩子还是在父母身边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