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珍贵古籍能“向天再借500年”?是什么将千年文明收进小小抽屉?日前,记者随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的工作人员,走进缩微工作车间。在这里,一代代缩微人兢兢业业使用着传统的方式,在方寸之间还原着一个清晰的世界。
缩微文献保存寿命长达500年
“缩微技术最早应用于‘谍战’,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人达格朗成功地利用缩微技术传递了11.5万封信件情报。而如今,含有缩微影像的感光胶片通常用来记录书刊、报纸、照片、图纸、单据等。广泛地应用于图书档案、军政研学等领域。”
缩微中心副主任王浩告诉记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缩微技术是非常先进的。而进入本世纪以来,曾有一段时间,业内对缩微技术较为冷淡,“大家把精力和资金重点投入到文献的数字化上。”
在缩微车间里,一台数字存档机正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它在完成将数字资源转化为缩微胶片的工作。“缩微技术与数字技术的相互融合,可以让读者们更方便地查阅到他们需要的资料。
缩微胶片数字化将已抢救的古旧文献完整地展现给读者,既提升了已抢救文献的利用率,又避免了对原始古籍文献的再次数字扫描;而数字资源转缩微胶片是利用缩微胶片长期保存的可靠性优势,将数字资源以影像的方式固化在缩微胶片上,这一技术行内称为‘数转模’。”
技术专家刘小露告诉记者,这台“数转模”的机器有一个分辨率非常高的显示屏,可把电子图像曝光到胶片上,通过调节曝光次数和屏幕亮度,使拍摄出来的影像密度,也就是读者肉眼可见的影像颜色深度达到符合质检的要求。
“由于技术的优越性,这项工作十分简单、便捷,基本不用人工进行拍摄,而通过设备自动设置就能完成。拍摄一卷600拍的胶片,需用一个半小时,其间不需人工进行干预”,刘小露指出,由于机器拍摄相对稳定,数转模工作对人工成本的耗费很低,“不过也会遇到些许问题。如,由于不是每一幅画面都经过人工调整参数,所以一卷胶片会存在个别拍数影像密度有问题,这时就需要跟冲洗部门和质检部门协调进行处理。”
刘小露介绍,数转模设备多是从国外进口而来,“现在,我们自己也有了设备研发的能力,数转模设备的研发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们相信以后将有大量拍摄有赖我们自己的设备完成。”
抢救文献胶片长度达4000公里
“乔木同志:六月上旬,因工作需要,到曲阜孔府查阅有关档案,收获不少。根据见闻,提出了妥善保存和充分利用孔府档案的建议四条。”
在国家图书馆,一份旧档诉说着全国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成立的渊源。张超亚告诉记者,1982年,时任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的任继愈到山东曲阜查阅孔府档案,面对日益损毁的档案忧心忡忡。返京后,就上书给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建议采用缩微摄影技术抢救珍贵历史文献,得到大力支持。1985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成立,从此掀开了在全国图书馆范围内利用缩微技术对文献进行再生性保护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