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经1365战的开国少将,发明了一件武器,成攻坚和打坦克利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9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80
导读

发射距离由引线的长短来控制,这种“炮弹”对攻坚和打击敌人坦克非常有效,其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可以震毁建筑和震伤坦克后面的步兵,不过这种飞雷炮也有缺点,如精确度和机动性能差。 这些缺点对于缺乏大炮的解放军…

人们常有“身经百战”来形容一位将军,不过在开国将军里面,有一位少将“身经千战”,他就是开国少将萧锋,据统计,萧锋一生经历大小战斗1365战,多次差点死在战场上。

萧锋原名萧忠谓,是江西泰和县人,1928年加入红军队伍,先后在泰和县和东固县游击队中任职,甚至还当个独立团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战时期的萧锋大放异彩,成为八路军的大名人。

他先后参加了平型关大捷和陈庄歼灭战,战斗中指挥机枪手,击毙了日军名将水源旅团长,萧锋不仅战斗英勇,他还爱动脑子,他的外号叫“战场发明家”,在华北抗日战场屡立战功。

像大家熟悉的“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这些经典的战术与萧锋有关,在晋察冀地区,“地雷战”和“地道战”给予了日军沉重的打击,在华北地区得到推行,成为对抗日军的有效战术。

针对日军在战场上的强大炮火,萧锋还创造性地发明了“猫耳洞”,即在战壕侧壁掏出一个防空洞,可以防止敌人的炮火轰炸,也便于展开反击,而且壕沟侧壁挖掘比较容易,一个战士就可以完成。

后来在解放战争中,当战略反攻拉开序幕之后,面对国民党的优势炮火,时任华东野战军10纵第29师师长的萧锋,提出利用猫耳洞进行阻击,正式提出“猫耳洞”这个名词的就是萧锋。

事实证明,“猫耳洞”在防御炮火方面确实卓有成效,尤其是在豫东战役中,当时萧锋指挥不到五千兵力,阻击胡琏兵团,敌人是清一色的美式装备,萧锋正是利用“猫耳洞”避开了敌人的炮弹。

成功完成了阻击任务,战后萧锋被誉为华野“阻击王牌”,后来在对越反击战中,“猫耳洞”再次被广泛使用,只是后来似乎没有人知道“猫耳洞”是萧锋的“发明”。

针对我军缺乏大炮等远程攻击武器的情况,萧锋开动脑筋,发明了“飞行炸药包”,也就是俗称的“汽油桶大炮”,在许多影视剧中都能看见,这种大炮并不是瞎胡闹,而是真正的大炮。

这种大炮的名字叫“飞雷炮”,在解放战争中被广泛使用,虽说“炮弹”是炸药包,但几十斤炸药的威力是非常大的,其使用原理是在汽油桶底部装上发射火药,再用厚土压上木板,最后装炸药包。

发射距离由引线的长短来控制,这种“炮弹”对攻坚和打击敌人坦克非常有效,其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可以震毁建筑和震伤坦克后面的步兵,不过这种飞雷炮也有缺点,如精确度和机动性能差。

这些缺点对于缺乏大炮的解放军来说并不算什么,在淮海战役中我军就大量使用这种飞雷炮,可以说萧锋功不可没,建国后1961年,萧锋被授予少将衔,成为开国少将,于1991年2月3日病逝,享年75岁。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