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3月1日凌晨,在长春郊外杏花村,有一座用泥土临时堆起来的“天坛”。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这里举行了一场祭天仪式,随后回到勤民楼,举行“登极典礼”,宣告成为伪满洲国的皇帝。
这一年,溥仪28岁。
在这之前,溥仪的职务是“满洲国执政”。当他成为伪满洲国皇帝后,“执政府”随之改名为“帝宫”,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伪满皇宫。溥仪在伪满皇宫一共居住了13年(包括担任“满洲国执政”的两年),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仓皇逃出伪满皇宫。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和近现代史教育,伪满皇宫作为博物院,被开辟成国家5A级旅游景点,陆续向中外游客开放。12月26日,我们来到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实地探访,了解一段被尘封的历史。
伪满皇宫博物院总占地25.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有同德殿、缉熙楼、勤民楼等宫廷建筑大小数十座。
同德殿是伪满皇宫博物院的标志性建筑,它在伪满皇宫博物院的地位,就相当于太和殿在故宫博物院的地位。同德殿为黄色琉璃瓦的二层宫殿建筑,于1937年初开工,1938年末竣工。“同德殿”的名字取自“同心同德”“日满一心”。
同德殿气势宏大,装饰豪华,功能齐全,但溥仪却没有居住在里面。原来,同德殿建成后正是冬天,里面因为空气干燥,经常发生静电现象。溥仪疑心日本人在同德殿里安装了窃听器,派人检查,却没有发现任何异样之处。溥仪口里没说什么,心里仍然疑神疑鬼,不肯搬到同德殿去住。1943年,溥仪第四任妻子福贵人李玉琴被选进皇宫后,才住进了同德殿的二楼。
那么,溥仪等人不住同德殿,住在哪里呢?答案是缉熙楼。
缉熙楼位于伪满皇宫博物院的内廷西院,是一座二层灰色旧式楼房。“缉熙楼”3个字是溥仪亲自取的,出处来自于《诗经·大雅·文王》里的一句“于缉熙敬止”。溥仪期望效仿他的祖先康熙皇帝,作出一番功绩出来。可是,命运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在他担任伪满洲国皇帝的11年里,所有活动均由日军控制,形同傀儡。
这里举一个例子。溥仪登极没多久,日本人就将溥仪的亲家凌升给杀了,因为凌升在一次省长联席会上发牢骚,以致惹恼了日本人。日本人此举明显是杀鸡骇猴,鸡是凌升,猴呢?当然就是溥仪了。所以,后来溥仪在日本人面前,只能唯唯诺诺,大气都不敢出。
溥仪和皇后、嫔妃都住在缉熙楼里。溥仪自己住在二楼西侧,皇后婉容则住在二楼东侧。溥仪的办公场所本应该在勤民楼,他考虑到无公可办,便懒得去勤民楼了,直接就将书房当作办公室。
不得不说,婉容一生命运多舛。她贵为皇后,却只是溥仪一件华丽的装饰品,长期受到冷落。婉容染上了吸食鸦片的嗜好,并与侍卫保持不正当男女关系,还暗结珠胎。溥仪盛怒之下,将她打入冷宫——伪满皇宫里没有冷宫,婉容还是住在自己的生活区里,只是溥仪再也不肯与她见面。
勤民楼在缉熙楼的北部,楼的名字取自于清朝皇室《祖训》里的一句话“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不过,看溥仪的所作所为,与“勤政爱民”几个字一点关系都没有。
在伪满皇宫的出口兴运门,其内侧尖顶上镶嵌着一块钟表盘,钟表盘的指正永远定格在 9 点 10 分。这有何意义呢?据解说员解释,1945 年 8 月 11 日,溥仪一行匆忙从兴运门逃离伪满皇宫时,时间正好是9点10分。
伪满皇宫有两个大型基本陈列,除了同德殿原状陈列外,就是《从皇帝到公民——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大型编年体式历史人物展览。
《从皇帝到公民》展厅面积680平方米,展线长240米,展出历史照片421张、文物260余件,将溥仪的人生分为5个阶段:“末代皇帝”“天津寓公”“伪满皇帝”“特殊战犯”“普通公民”。
从《从皇帝到公民》展览我们可以看出,溥仪经过艰难的改造,完成了从一个皇帝到一个功名的蜕变。
多年以后,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激动地写道:“人,这是我在开蒙读本《三字经》上认识的第一个字,可是在我前半生中一直没有懂得它……有了改造罪犯的政策,我今天才明白了这个庄严字眼的含义,才做了真正的人。”
这是溥仪的肺腑之言。
【参考资料:《伪满皇宫博物院》《溥仪:我的前半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