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纯属虚构。
但换个角度想想:假如这一切真的在现实世界中发生,那将会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人脸信息的重要性不亚于指纹和身份证。特别是现在许多场合下,人脸的使用甚至超过了指纹:刷脸支付、安防门槛、身份验证……
然而相较于指纹和身份证,人脸信息却能够被轻易采集。在某交易平台上,只要花费10元就可以购买5000张人脸照片!
这些照片能通过很多APP甚至电商平台的面部测试。
在有身份证照片、银行卡号等情况下,就可以完美地为这个人办理银行业务、申请信用贷款、注册公司等,甚至用于恶性犯罪。
那么,这些照片从哪儿来?
其中一个途径,就是来自 APP对人脸信息的采集。
之前有一款大火的换脸APP,就在隐私条款里设置了这样一条规定:
“全球范围内完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再许可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可以对用户内容进行全部或部分的修改与编辑。”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APP也包含类似的规定,悄悄记录下你的人脸信息挪作他用,不到最后曝光,你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人脸信息什么时候被泄露了出去。
另一途径,则是公司、学校、动物园等 机构在非绝对必要情况下的人脸信息采集。
这就让人不禁想起电影《推理笔记》中,数学天才的主角通过入侵数据库获得海量数据,在进行演绎推算后筛选出匹配的受害者,根据受害者的个人行为习惯等提高意外死亡率,从而达到犯罪的目的。
而这并不仅仅是电影的艺术表现,在大数据时代,隐私信息如果被不法分子有心获取,此类犯罪就有可能实现。
然而现在,对待人脸信息的保护显然不够,尚且没有一套完善适用的法律来规范采集方。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也很难对脸部信息收集提出反对意见。
因此在相关法律出台前,就需要我们尽可能地自我保护。
最重要的是:
提高个人信息安全意识和维护意识!
在使用APP的时候,不能无限制被运营方采集个人信息,不要因为好奇心理使用来历不明的软件。
人的十指有不同的指纹,脸却只有一张。“脸”丢了,麻烦就大啦!
点个【在看】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