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落地的2019_注定残酷,真实终会浮出水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28
导读

2019,不仅是AI技术从前沿走向成熟的艰难成长期,也是被跌宕起伏的大局势所剧烈影响的波动期。 在智能制造与工业4.0的风口下,我们发现了被掣肘转型和升级的顽疾,在工业领域,正常的人才结构是 1 个…

2019,是人工智能蒙眼狂奔发展之后亟待成果验收的一年,注定充满了残酷现实和优胜劣汰。

年初,我们带着诸多疑问和迫切向投资人寻求答案,2019终究走向何方。

我们从三个宏观维度梳理出2019年的关键词——科技兴国、走向成熟、上市窗口,反思和突围成为主旋律。当中国新经济的整体发展走向成熟期,即意味着更加理性、更加真实。

在以深度学习为支点撬动的商业领域,Demo演示、学术会议刷榜、纯技术指标优化,这些浮于表面的技术评判标准被逐渐摒弃,取而代之的是,落地化、产业化、中台化等硬性指标被频繁提起,成为技术团队升级到商业团队,兑现商业价值无法回避的关卡。

看见2019: 把握3个大势所趋,跑赢4个细分赛道 | 深度

2019,不仅是AI技术从前沿走向成熟的艰难成长期,也是被跌宕起伏的大局势所剧烈影响的波动期。走过这多变与曲折的一年,人们不再相信狂欢与超车,理性与断舍离开始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1

ToB ToB ToB

这一年,我们向触角延伸至ToB领域,见证了互联网模式以外的披荆斩棘与断臂求生。

做生意,迟早都有关门的一天;做企业, 也许还能活下来。在黑暗森林下沉的 1000 天里,他们从被动集成到主动铺陈渠道,从广撒网到砍掉 98%不靠谱业务,从热门场景下沉到传统劳动密集型场景……

一家 To B 公司下沉的 1000 天: 砍掉 98%业务, 绝地重生

在智能制造与工业4.0的风口下,我们发现了被掣肘转型和升级的顽疾,在工业领域,正常的人才结构是 1 个科学家、10 个工程师、100 个技能人才。

高素质产业工人——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很多企业家赖以生存的人力资源,但与此同时,企业家们却是最没有动力提供土壤的玩家。造成今天 2 千万人才缺口的原因,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收入比较,还有更为深刻的历史原因。这也让症结的化解不止于简单移植与复制。

中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两千万,大国智造谁来造? |深度

在实战流水线上,我们潜入传统的制鞋业,在晋江,我们发现至少有 5000 条传统生产线,假设每条改造成本百万元,这个市场可以支撑好几家上市公司,放眼晋江所在的泉州地区,市场更大。

在 3C 等领域应用已经成熟的工业机器人,在转向传统劳动密集的制鞋过程中,却面临诸如工艺柔性要求高、成本约束严苛等问题。制鞋的非标性不仅困扰着技术方,也让成本敏感的制鞋企业对自动化望而却步。

单点技术突破、逐环节改造,最后扩展至整体生产线的更新升级,成为当前业内比较一致的选择。本地传统文化与科研力量的薄弱也意味着转型升级需要外部力量的激活。

5000条中国传统制鞋生产线,千亿规模的艰难转身 | 变局

在物流行业,一场关于时间与距离的魔术正在这个最不为外界所关注的世界展开。从电商仓库到鞋服仓库,再到工厂与医药流通,甚至智能化工厂,仓储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又一场的变革与战争。

庞大的仓储市场,除了电商,还有很多相对更小的客户。能否将方案迅速复制到其他场景下,尽可能将产品标准和模块化,加快机器人技术迭代,才是关键。

中国物流的时间争夺战事: 节省七成人力,提升五倍拣选效率

2

「国产化 」 自卫战

从2018走向2019,“实体清单”的阴霾挥之不去,从华为波及到整个科技圈。

10月,美国商务部产业安全局(BIS)将28家中国实体加入“实体清单”。除海康威视外,还包括大华股份、科大讯飞、旷视科技、商汤科技、美亚柏科等多家科技企业。

伴随这种拉锯战而来的是,全民浩浩荡荡的造芯运动。当「造芯」成为主流,跨界玩家入局不再是新鲜事。

我们看到华为、百度、阿里纷纷拿出真枪实弹抵御贸易风险,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创业分子加入其中。在C端市场,手机是存量最为可观的应用领域,于是百人团队,十年蛰伏,数十亿投入,铸就造芯路。全球六大核心手机厂商的造芯拼图完备,苹果、华为、三星三巨头领衔,小米、OPPO、vivo 再添新势力,手机圈造芯新战事开启。

「造芯」再掀新战事: 直面苹果华为,小米OV数十亿赌一颗芯

在B端市场,能与C端的手机存量相提并论的便是安防,距离海康威视等安防公司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已经过去接近一个月后。我们探寻现象背后,看清安防产业的「阿基里斯之踵」并挖掘它背后的「国产化」艰辛道路。

国内安防产业体量巨大,但与此同时,高端芯片过度依赖进口的现状却反映出国内安防芯片领域发展的不良于行。安防芯片就是这个英雄脆弱的脚踵,被击中后不仅步履维艰,更有就此轰然倒下的危机。这在这个特殊的外交历史时期尤为引发思考和关注。

安防芯片「国产化」自卫战

而在科创板的开盘也预示着半导体企业迎来更多时代机遇。

7月22日,一经开市,25 只个股集体迅猛上涨。开盘 1 小时,整体涨幅均在 80% 以上。半导体产业成科创板「宠儿」,首批上市企业中有 6 家芯片半导体公司,分别为安集科技、中微科技、澜起科技、睿创微纳、乐鑫科技、华兴源创。由于开盘后涨势迅猛,科创板迎来频频停牌。

科创板火热开市: 六家半导体股全翻倍,中微安集成「新贵」

实体清单并没有影响到国内市场,一年一度的安博会照常举行,人潮甚至比以往来得更加汹涌。今年已是安博会的第三十年,除了厚重的历史感,还多了一份大环境赋予的复杂感。大背景是中美贸易纠纷、美国「实体名单」,行业趋势是 5G+AIoT、智慧城市,这是一个开端,也是一个变革点,也正因为此老牌安防企业、AI 公司、芯片厂商、系统集成商得以汇聚。

2019 安博会: 宇视阿里组团,华为暗战海大宇,CV 四小龙要落地

今年,AI 独角兽旷视科技(Megvii)正式向港交所主板上市递交招股书,同时也预示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将迈向更为成熟的一级市场——更加开放和透明。

在旷视五百多页的招股书里,上市前期关于股东退出,规模性裁员等负面质疑不攻自破,诸多疑问得到解答。透过这只中国人工智能第一股,我们也得以管中窥豹中国人工智能公司最为典型的共性,以及依托于中国国情和市场特色的发展脉络。

旷视能够成为港交所第一家「准」上市的 AI 公司,已经是对其公司估值、盈利能力、发展前景等多方面的综合肯定。但来自行业市场四大层面的激烈竞争不可忽视,应收账款和存货增长意味着更大挑战。

面向 B 端行业市场,稳定的头部客户源至关重要,阿里巴巴、蚂蚁金服、联想等早期战略投资人在业务上助力不少。从产品与技术布局上看,旷视「由软转硬」的趋势明显,将为营收带来稳固支撑,而过于依赖单点技术,技术布局过于狭窄或将产生深远影响。

旷视招股书深度解读: 摊开557页看懂中国AI公司的生意经

3

关于「人脸」的生意

「哪里有人脸认证的需求,哪里就会有生意。」我们深入摸出「代人脸认证」的完整产业链条,它之所以能够被定义为「黑产」,在于无论是上游服务需求方,还是中游的技术服务商,亦或是下游的个人信息提供方,都游走在灰色地带。

而正是基于这条完整而缜密的供需产业链条,才让月赚 3 万的「代认证」工作生意兴隆,并且师徒相承灯火旺盛;也让加设了人工智能和人脸认证的安全应用门槛形同虚设。

独家起底人脸认证黑产: 破解接单月赚3万,800元传授「保过」黑科技

在隐私隐患之外,涉及金融交易的更高等级「刷脸支付」也从线上走到了线下。

透过市场调查和商家走访,机器之心发现,一面是支付宝、微信豪掷巨款补贴、加盟代理像传销一样大行其道,然而另一面刷脸支付设备的落地不过冰山一角,从市场规模、商户接受度到用户认可面临着重重考验。作为商业化的第一年,刷脸支付并没有想象中的火热,尚处在市场初期的「破冰」阶段。

刷脸支付落地头一年: 巨头疯狂补贴,加盟商捧上天,设备却不足10万

而随着银联「刷脸付」的落地,代表国家监管机构对刷脸支付的认可,而以银联为代表、众银行参与的新一轮刷脸支付大战也将开启。

刷脸支付国家队入场! 银联携AI四小龙突围阿里腾讯

4

潮水流向

在大江大河的时代里,潮水流向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牵动人心,探清其背后的力量便能读懂这个时代。

闵万里以一封「山景辞行」向阿里云作别。他写道,「感谢阿里云飞天,让我踏上了定位于产业的新起点,『山景路』还留在杭州云栖小镇,而山景开始追寻云和远方」。

此前,他以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的身份与阿里云共度四年,这四年是阿里云登顶亚太市场的四年,也是闵万里前半生中最为关键的四年。而彼时,大部分人并不清楚他口中的「新起点」究竟意味着什么?

专访闵万里: 走出阿里云的山景和3亿美金的「北高峰」

很多人都在惋惜,AI 界大师沈向洋最终做出了离开微软的决定。在微软,他是值得 CEO 纳德拉写亲笔信盛赞并感激的重要员工;在中国,他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开山宗师之一,也是中国人眼中的微软「中国先生」,他更是中国 AI 界名副其实的行业鼻祖。23 年的辉煌人生,实为他和微软相互成就的故事。他的离去为我们带来对于华人职业发展的思考。

微软再无沈向洋: 23 年结束,能否终结美国科技业华人辉煌

过去五年,阿里在全球人工智能的激烈赛道上悄然跑进了第一梯队,背后一群以达摩院称号对外示人的科学家群体愈发神秘撩人。这是一群野心勃勃的科学家,亲手打破旁人艳羡的舒适区,踏入充满禁忌的未知地,只为寻觅更广阔的舞台。他们一生都致力「求证」,或于学术理论,或于技术价值,并愿意承担随之而来的冒险和境遇窘迫。

这五年,阿里经历了人工智能技术长征的发端与突围,而他们,也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冒险与自证。初见之时,你或许会讶异他们滔滔不绝地谈起「买单」、「落地」、「规模化」等商业味浓厚的字眼,全然没了学究气,仿若一位身居一线的创业者心心念念……直到你听说过那段既艰难又幸运的岁月,一切便了然于心——唯有越了解真相,才会变得越务实。

阿里人工智能这五年: 天才的野心与自证

我们害怕被贴标签,因为形象一旦固化就很难推翻。

我们更害怕和同类比较后的“一概而论”,被同一种眼光审视和评价,被贴上同一个标签。最后,在不断的比较中被裹挟,模糊了自身的价值。

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已经成为中国核心一批人工智能创业公司的共同宿命。

作为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之一,旷视常被和其他AI算法公司相提并论,大到业务模式和技术布局,具体到融资金额、公司估值、营收规模,都免不了被比较一番。

尤其在资本市场眼中,互联网时代的“赢家通吃论”上演得淋漓尽致,关于融资赛跑和估值比拼的言论从2018延续到了2019,看似一场无止境的追逐。

在这次与印奇的交流中,我试图抛开“赢家通吃”局中视角;通过聚焦在微观的一家公司成长路径和放大到宏观的产业互联网探索的两种视角切换,来审视这家已经创立七年的人工智能技术公司——我看到了更多持续性的蜕变和更独立的思考。

对话印奇: 从外部战役到自我修炼,摆脱“同质化”宿命

5

更多时刻

此外,在过去的一年,我们所记录的重要时刻还包括:

我们挖掘出的AI种子选手有这些:

……

关于2019年AI领域的裁员、上市、融资、生存、营收……更多复盘与深度调查,我们将在年度选题呈现,敬请期待。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