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妈妈们会发现:孩子变得特别粘妈妈,吃饭要陪着、玩玩具要陪着,就连妈妈上厕所也要跟在后面,一会看不到妈妈就喊:“妈妈,快过来!”
不仅如此,妈妈在的时候,宝宝脾气还特别大,有一点不如意就大哭大闹。晚上怎么哄都不睡觉,明明已经很困了,还是拉着妈妈再玩一会玩具,再看一本绘本。”
更让妈妈受伤的是奶奶的一句话:“你不在家,孩子一点都不闹,都是被你惯的!”
为什么只要妈妈在家,孩子就各种找事,而在其他人面前就这么乖,真的是被妈妈惯坏了么?
曾经,优优妈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记得优优2岁的时候,在老家的爷爷特别想优优,就让奶奶带优优回老家过了两个星期。从老家回来之后,我发现优优像变了个人,每天粘着我,还总给我找事,不满意就大哭大闹,但是我上班一走,奶奶说她又特别听话。
其实,孩子们出现这些表现,说明他开始有了“分离焦虑”。宝宝从出生开始就和妈妈建立了一种亲密关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慢慢发现,原来妈妈和他们不是一体的,经常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看不见妈妈,明白了这件事以后,孩子们开始出现分离焦虑,就会表现出“粘妈妈”、“给妈妈找事”的现象。
但为什么妈妈不在的时候,奶奶又说宝宝特别乖?其实是因为宝宝的不安全感,那是他们自我保护一种的表现,他们只有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感受到无条件的被爱。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度过这段分离焦虑期?
1、理解孩子的感受
2岁左右的孩子喜欢粘着妈妈,喜欢妈妈陪玩,喜欢妈妈抱,是孩子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他们正处在情感表达的敏感期,需要更多的爱来建立他们的安全感。
这时候如果家长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能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孩子就会感觉父母是不是不爱他们了,是不是父母要离开他们,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分离焦虑。
对孩子来说,只有得到父母的理解,他们的内心才会觉得踏实,更有安全感,和家人的关系才会更健全,孩子的成长才会更顺利。
2、不要推开孩子
当孩子哭闹“找事”的时候,是最考验妈妈耐力的时候。很多家长因为觉得已经很累了,回到家孩子还各种不听话就特别烦躁,往往把孩子推到一边,说“再哭,妈妈就走了,不要你了!”当妈妈说出这句话时,对孩子的打击是致命的。
其实孩子哭闹找事,只是因为他们一天没看见妈妈了,妈妈终于下班了,他们特别开心,但是又有点生气,为什么妈妈要离开我去上班,为什么不能一直陪着我?
对2-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不理解妈妈的行为,但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没能把这些情绪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已。
这时候妈妈再一把把孩子推开,对孩子来说就是双重打击。
接纳孩子的情绪,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情绪,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让他们感受到妈妈对他们无条件的爱,帮助宝宝建立安全感。
3、出去时告诉宝宝,回来的时间
大部分孩子的分离焦虑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短时离开和彻底消失的区别。妈妈去上班了,对孩子来说,看不到妈妈就是妈妈消失不见了,孩子觉得见不到妈妈了,妈妈不要他了。
妈妈可以提前和宝宝打好招呼,告诉孩子妈妈去上班只是暂时离开一会,妈妈下班就可以和宝宝玩了,妈妈一定会回来的。还可以和宝宝约定好时间,时间长了,宝宝就会知道妈妈不会消失不见。
4、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帕蒂·惠芙勒在《倾听孩子》一书中指出:“孩子喜欢在家里,在至亲面前表达全部情感,是因为他能被倾听和理解。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后在外面他就会表现得越好。”
帕蒂·惠芙勒在《倾听孩子》一书中指出:“孩子喜欢在家里,在至亲面前表达全部情感,是因为他能被倾听和理解。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后在外面他就会表现得越好。”
即使在短暂的陪伴孩子的时间里,妈妈也应该多理解孩子,多倾听孩子的诉求,多陪孩子做做游戏,孩子的需求及时做出回应,建立和谐的家庭亲子关系,缓解宝宝的分离焦虑。
5、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随着宝宝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原来和妈妈是可以分开的,是各自独立的,这时候宝宝就开始产生分离焦虑。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自己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对父母的依赖也会越来越少,这也是独立意识增强的表现。
父母可以有意的锻炼宝宝的独立能力,社交能力。让宝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孩子有自我认同感,帮助孩子扩大社交范围,让孩子体验友情带给他们的快乐,逐渐减少对父母的依赖。
优优妈有话说:
分离焦虑是每个孩子的心理发育过程中都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家长必须要重视。如果没有好好处理,孩子的焦虑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这种焦虑还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但是家长也不必焦虑,父母可以通过学习了解帮助孩子成长的方法和技巧,在孩子的分离敏感期把这种压力变成孩子成长的动力,更好地助力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