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朝廷为了提高收入,让有钱人可以通过捐纳步入仕途,清朝的李卫就是如此入仕,而且后来平步青云,成了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
《雍正王朝》中,李卫小名“狗儿”,出身寒微,在扬州街头要饭被胤禛看中,最后成为雍正的得力干将。影视作品中的李卫与历史上真实的李卫,主要有两点区别:
一、李卫的个人形象。
历史上的李卫:
“鼻孔中通,身长六尺二寸。痘瘢如钱,著颊上皆满,而白皙精彩,丰颐广颊,腰腹十围”
意思是说,李卫长得很高,麻子脸,而且麻子有铜钱那么大。皮肤很白,腰围很粗,近乎肥胖。这与电视剧里,那位身材精瘦的李卫大相径庭。
二、家庭出身与个人经历。
历史上的李卫,并不是《雍正王朝》中到街头要饭的乞丐。李卫家里非常有钱,他喜欢收藏,家里养了很多马,可以说是当时的一位纨绔子弟。
与《雍正王朝》相同的是,李卫的文化水平比较低,甚至识字都困难。手下师爷起草公文奏章,都要亲自念给他听,有不合意的地方,他口述修改。
第一、芝麻开花节节高
1717年,李卫捐官,但并没有的得到任用,仅仅只是挂名。两年后,机会出现了,他被提拔为户部郎中。在户部任职期间,李卫公事公办,连亲王也敢得罪。
雍正继位后,在胤祥的举荐下,李卫被任命为直隶驿传道。还未就任,他就被改授为云南盐驿道,成为雍正安插在边陲的心腹之臣。
云南是边疆,特别容易白银外流。当时雍正就很纳闷,云南的税为什么总收不上来呢?因此,派李卫去云南就是为了处理这个事。
李卫到了云南,没让雍正失望,一年不到就清理了亏空,而且结余几万两。于是,李卫又得到提拔,成为云南布政使。
在布政使任上,李卫同样干得风风火火,但因此得罪不少人。
没干多久,李卫就升迁为浙江巡抚,正式成为封疆大吏。此时的李卫,手握一省的经济权、行政权以及部分兵权。在浙江,李卫干了几票比较有影响力的事:
一、抄家,抄的不是一般的家
雍正这个人,特别喜欢追缴亏空,谁欠国库银子,找谁麻烦。曹雪芹祖上,留下几十万两亏空,雍正下令查抄。
曹家在江苏,按道理不该李卫管,但李卫有个特长,特别擅于捕盗。雍正下令,江苏的问案也归李卫管。所以,查抄曹雪芹家的艰苦任务就落到李卫头上。
二、打击走私
浙江是清代的重要盐区,所产海盐行销华东,盐税是浙江衙门的重要收入。当时,官盐的价格可达成本的三十倍,私盐由此兴起。私盐的泛滥,不仅导致盐政亏空,而且地方治安也大受影响。
李卫整顿盐务,重点就是打击走私,为此,他从产地、运输、降价销售三个环节入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在李卫的整顿下,浙江盐政出现“食官盐者多,食品私盐者少”的局面。后来,李卫整顿盐政的经验,还在江淮盐政得到推广。
三、开荒修塘
清朝时,浙江人多地少,粮食难以自给。李卫到任后,奖励垦荒,开发玉环岛。
李卫在任时,修补了浦儿兜草塘、姚宁堰草塘、老盐仓草塘。修塘所需费用,许多都是李卫强迫当地有钱的士绅捐献。
四、为读书人说话
清朝时,浙江经常发生“反清复明”的案子,而且当事人都是读书人。所以,雍正对此很不满,下令停止浙江科举。
李卫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没少为这些读书人办事。他多次上书给读书人求情,希望雍正能够高抬贵手。后来,雍正答应让浙江浙江人参加科举。结果,浙江学子复考的当年,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全是浙江人。
第二、高光时刻,总督之首
雍正七年,李卫被加封为兵部尚书,结果母亲去世,只好回乡守制。
雍正十年,李卫被任命为直隶总督,由此步入巅峰。直隶总督是清朝所有总督之首,位高权重,主管直隶的军政大事,负责拱卫京畿。
在直隶总督任上,李卫秉公执法,得罪的势力一个比一个强大。他先弹劾鄂尔泰的弟弟鄂尔奇扰民,受到雍正嘉奖;后又弹劾诚亲王府的侍卫库克与民争利,还因此受到朝廷的认可,乾隆赏他一件四团龙补服。
秋媚说:读书不多是李卫的短板,也能看作其优点。他没被四书五经所驯化,没被孔孟之道所束缚,思路比其他臣子更开阔,做事不拘常理反而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