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糖果妈妈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每天被各种条条框框制约着。上班的时候,有公司规定束缚着我们,要保证劳动纪律。早上开车上班、晚上下班,有交通规则约束着我们,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人身安全才能被保障。
当疲惫了一天之后回到家中,我们只希望过过无拘无束的日子。很多时候,因为大人对自由的这份渴望,才舍不得让孩子接触到一些完全没有必要遵守的规定。
但是,生活中我们要以道德为标杆,以法律为底线。在幼儿园里,孩子们要尊师重道,听老师的安排和教育。除了这些以外,请尽可能给孩子自由吧,至少在如厕这件事情上别用强!
孩子的“如厕自由”什么时候能实现?
其实我也是有感而发,前几天天气不错,午后暖洋洋的,我带着孩子去小区里的公园里玩,正好遇到了楼下邻居带着孩子跳房子。
她们两个小姐妹到一边玩耍,我和邻居就聊了聊这几天发生的一些事情。
正当我们聊得开心,孩子也玩得高兴的时候,邻居看了下表是下午2:10,她话都没说完,直接抱起孩子到一旁的草丛中把尿。
我有些惊讶,孩子似乎也没表现出来想要上厕所的意思啊,难道她们母女心有灵犀一点通?
等她回来我问了问,邻居跟我说,她给孩子养成了定时如厕的习惯,就算当时并没有上厕所的感觉,也要按照规定完成,就是为了培养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如厕习惯。
说实在的,我是第一次知道有家长这么做。我们都知道,当我们有了尿液之后才会上厕所,大家都是如此。为什么偏偏要逼迫一个孩子,在不想上厕所的时候硬让他去呢?
而且这样不分场合的如厕行为,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邻居天真地以为这样可以训练孩子的排便意识,可是这恰恰破坏了孩子的泌尿功能。
新型如厕训练法,害人不浅
有人将这种训练孩子如厕的行为,称之为新型如厕训练法。可在我看来,这种训练如厕的方法,似乎只在训练小猫小狗身上用过吧,这话虽然说的很难听,但是接下来我会让大家明白,如此训练,到底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很多家长以为,这样训练宝宝可以让孩子不尿裤子。宝宝尿裤子真的是一件让家长非常头疼的事情,而且在孩子的社交活动中,尿裤子真的很没面子。
事实上,孩子们想要上厕所,首先要接触到一个泌尿信号,这个信号就是孩子们觉得有点憋得慌,当我们有尿液的时候才会想起来去上厕所。
可是在这种新型如厕方式训练下的孩子,他们往往接收不到有尿液的这个信号,他们能接受到的信号就是家长的提醒。
也就是说没了家长的提醒,就相当于没了泌尿信号,孩子不知道当下应不应该去厕所。在家里的时候,家长当然可以随时提醒,但是上幼儿园的时候,没有人会按时提醒孩子上厕所,等孩子膀胱中积累了过多的尿液,再也忍不住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会尿裤子。
幼儿园里,可没人提醒孩子如厕
幼儿园里这么多的小朋友,看到你尿裤子难道不会笑话吗?所以这种新型如厕习惯训练下的孩子,往往会性格孤僻不被大家接受和喜欢。
其实这还是次要的,最关键的就在于他违背了人的生理规律,假设孩子在9:00的时候被大人督促去如厕了,但是因为孩子可能喝了过多的水,所以9:30的时候又有了尿意,他就要憋半个小时,憋尿对身体是非常不好的。
孩子往往需要等待大人的如厕指令才会去上厕所,他不懂得什么时候想去就可以去。在孩子上幼儿园甚至上小学之后,每一堂课都是有固定的时间的,而且这个时间是相对科学的。
虽说孩子们的如厕时间被限制在课间10分钟里,但这是在限制的范围内,给了孩子自愿选择的空间,你可以去也可以不去。可是按时训练孩子如厕的这个行为,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不管有没有尿液都要去的意识,这样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发展。
很多家长偏心网络上五花八门的育儿训练法,但这些信息参差不齐,有的是科学的,有的是错误甚至很荒谬的,各位家长一定要学会分辨,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判断。
如何训练宝宝如厕,这些方法请收好
1)时间选择上,一般在孩子2岁左右就可以进行如厕训练了,具体因人而异,不要强迫。
具体时机如下:孩子认识马桶,从心理不排斥;已经脱掉了纸尿裤;能听懂父母的基本指令信息;基本掌握了拉裤子和提裤子的动作。
2)给孩子提供模仿的机会。并不是每次上厕所都要带着娃,而是要注意引导,让宝宝留意上厕所的步骤等。
3)给孩子准备专门的马桶,最好将如厕的地点固定下来,让孩子有如厕的固定空间,形成习惯。
4)孩子偶尔有尿裤子的时候,父母千万别强加责备,那样会增加儿童的心理负担。需要给孩子一段适应的时间。
5)训练男宝如厕时,因为他起初不能很好地分清大小便的姿势,可以先让他学会坐着尿尿,然后再站着尿尿。
前期如果你一下就要求男孩儿分清小便和大便的姿势,他可能会因为紧张而拉到裤子上,循序渐进,一切都会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