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吃饭大汗,一生白干?这话除了有点合辙押韵,毫无道理可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9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65
导读

比如,只要吃一口热辣的辣椒或生蒜,绝大多数人都会瞬间大汗,就是这个道理。 如上所述,我国人民特别喜爱的烹饪大料或香料几乎都是“大热”的,这些热性物质,就会让相对高温环境下吃热饭喝热水的人们的热平衡彻…

农村俗语“吃饭大汗,一生白干”,有啥根据,有道理吗?

“吃饭大汗,一生白干”,唯一的“道理”恐怕只有还算比较合辙押韵。

道理很简单,“吃饭大汗”,唯一原因还是(相对)热,无论是吃饭的环境热,还是饭本身热{“热”}。

或有人不服?

那好说,你可以让“吃饭大汗”的人,在这个季节在北方任何一个地区到室外吃一碗薄荷拌凉皮试试,看他还会不会“大汗”。

人为什么出汗

人的出汗包括两种,一种是“焦虑汗”,即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造成的出汗,是人体应激反应的一部分;另一种是“热汗”,是为了维持核心体温平衡快速散失体内多余热量的途径。

吃饭不会不涉及第一种出汗,只能是热汗。

人是唯一一种全身皮肤满布汗腺的动物,共有约160到400万汗腺。

从汗腺巨大的数量差我们就可以看出,不同人之间出汗能力(是不是“好”出汗)存在巨大差别。

现实中也是,有的人动辄大汗淋漓,有的人则出汗很少。

不管出汗多少,“热汗”的激发原因就是热。

这种“热”包括:

环境温度高。像夏天,只要环境表观温度(绝对温度与空气相对湿度综合影响)高于皮肤的平均温度的32℃,人即使一动不动也会出汗。

体力活动产热高。在进行体力活动时,不同强度的运动产热率不同。即使不穿任何衣服全裸下,超过24~26℃温度环境下持续轻体力活动也会出汗,这个温度也被称为适温温度。

如果是穿着单薄的衣服,只要超过22~24℃下进行轻体力活动就会会出汗。

外源性“热”刺激。“热”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包括热能量刺激,比如,热水泡脚,热水袋局部热敷等,也可以刺激出汗;以及“热性”物质或因素的刺激。

后一种热性刺激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辣椒。

辣椒的热性是由其中的辣椒素刺激身体辣椒素受体,也叫TRPV1受体产生的一种热痛觉。这种刺激相当于42℃的温度。

已知,除了辣椒,像葱姜蒜胡椒花椒八角(几乎所有烹饪“大料”都)等所有“热性”食物和其他一些物质一样会激活包括TRPV1受体,和其他类似受体产生热的感觉。

这种热只要足够强,也就会刺激出汗。

比如,只要吃一口热辣的辣椒或生蒜,绝大多数人都会瞬间大汗,就是这个道理。

可见,人本身是很容易出汗的,很多因素都会刺激出汗。

吃饭容易为什么出汗

首先,我们吃饭的环境温度通常都会较高。

不管是什么季节,室内还是室外,只要我们既不感觉到冷也不感觉到热,就是处在热平衡状态。这时,只要稍微加一点热或者冷,都会导致热平衡的失衡。

而我们吃饭的环境,温度通常都会绝对或相对较高,没有人会向开头答主假设的那样,在寒冬腊月北方的室外寒冷环境下吃饭,只要有的人选的话。

吃饭,本身就是一种体力活。

吃饭本身是一种运动,会增加身体的产热,尤其是吃饭比较急的人们。

在环境温度原本偏热的情况下,吃饭这种运动,即使产生少量的额外热量也会打破热平衡,导致出汗。

吃热饭,喝热饮,是我国的一种固有传统。

“趁热吃”“吃热乎的”“喝热乎的”,都是国人根深蒂固的有关吃饭的“健康”信念,牢不可破。

谁如果吃冷饭,吃饭时候喝冷水,那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这就导致原本已经向热和出汗一侧倾斜的人体热平衡的天平彻底倾斜,开始出汗。

因此,中国人,绝大多数情况下,吃饭都会出汗,即使是在北方的冬季。

中国人热衷于热性食物和调料。

如上所述,我国人民特别喜爱的烹饪大料或香料几乎都是“大热”的,这些热性物质,就会让相对高温环境下吃热饭喝热水的人们的热平衡彻底失衡而开始出汗甚至大汗。

不服?

即使是在冬季,你在北方有暖气供应,室内温度28℃的餐厅内,大吃大喝热乎乎甚至有些烫嘴的火锅麻辣烫试一试,看你出不出汗。

如果你原本就是“喜爱”出汗(汗腺分布更密集)的人,在以上环境大吃大喝一顿热乎乎甚至有些烫嘴的火锅麻辣烫试一试,你如果不大汗,反倒奇怪了。

“吃饭大汗”与“一生白干”之间没有半毛钱关系

可见,在中国,吃饭原本就容易出汗。

在那些原本就“喜爱”出汗的人来说,吃饭大汗更是非常常见的正常现象。

这跟“一生白干”还是“不白干”之间有什么关系?

半毛钱的关系都不会发生。

因此,“吃饭大汗,一生白干”,除了还算合辙押韵,不可能有任何因果关系。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