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吃那我们中国人称第一就没人敢称第二了,而且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春节(过年)将至又是吃货的一大好节日,每逢过年时节我们都会吃各种各样的美食,从初一吃到十五不胖一圈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过年了,且中国从古至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吃的也越来越好,样式也越来越丰富,那大家知道古代人过年主食都会吃些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不管是什么美味主食都是重要的存在,如今各式各样的主食:米饭、面条、饼、馒头等等。但在先秦时期,当时种植的粮食主粮有稻、黍(黄米)、稷(小米)、麦、菽(豆类),俗称五谷。有史书里认为粟和黍是同一种,但是稷的种子带有一层硬壳,脱壳之后称作小米,而黍的种子煮熟后有粘性,在今天通常称为黄米。在当时“小米”的吃法并没有被重视、开发出来,就是吃的话,也只是用麦粒进行煮饭,制作成“麦饭”。
直到两汉时期,谷物制作成粉的方法才逐步推广开来,慢慢的也就出现了馒头、饼、面条等食品。
随着一步步的发展,在唐代的时候发生了重大改变,粟麦轮作推广,小麦逐渐取得了与粟同等的地位,在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小麦作为赋税征收的对象就可以看得出来。还有水稻在南方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在这个时候,北方只有较少种植水稻地区,所以大米的价格超过粟米和面粉很多,在那个年代通常只有富人才吃得起,属于粮食中的奢侈品。
除了这些主食现在过年必不可少的还有饺子,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是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但是因为饺子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后就在民间流传开来,也开始创新包上各种各样的陷,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根据文献记载,春节时候吃饺子这种习俗最迟在明代已经出现,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所以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历史悠久我们所探索不到的还有很多很多,这里也就是挑了几种进行了解,毕竟民以食为天,历年历代“食”的种类变化万千,这都是古人给世人留下的宝贝,才让如今的我们能够享受如此美味。
月关